但这背后正在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其实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正在迅速降低。在自2003年之后的大约20年里,中国在韩国的出口中一直发挥着绝对的影响力。中国在韩国整体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每年为25%左右,比第二大出口国美国高出一倍左右。但今年以来,对华出口比例降至19.4%,这是2004年以来的19年里首次降至20%以下。相反,对美出口比例则上升到17.9%,二者的差距大幅缩小。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韩国的最大出口国从中国变成美国的那天也许迟早会到来。
最近对华出口下降主要源于美中矛盾、半导体不景气、中国经济低迷和内需政策等外部因素。但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并非偶然。对华出口从2018年的1621亿美元(约214万亿韩元)下降到2022年的1558亿美元,对美出口从727亿美元增加到1098亿美元,增长了51%。在中国遇到危机时,迅速在美国等其他市场寻找机会的企业的决断力和爆发力让这种事情成为可能。不仅是美国,在欧洲和新兴市场,韩国企业也表现出了“去中国化”的活跃。
相当于K食品代表的CJ也在限韩令导致中国业务面临危机后,在美国市场赌上了集团的生死。CJ集团美洲业务的销售额从2017年的1.1698万亿韩元(人民币约62.9亿元)激增到2022年的8.2854万亿韩元(人民币约445亿元)。
娱乐公司也发生了惊人的逆转。在占总销售额20%的中国活动受阻后,HYBE、SM、YG、JYP等公司为替代中国市场,开拓了美国和欧洲等市场,创下了历史最高业绩。
2000年代初,快速增长的中国让美国和欧洲感到了威胁,增强了反倾销限制,当时的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呼吁说:“比西方贫穷得多的中国现在好不容易想和他们竞争,关上大门是双标。”但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以经济和贸易为政治和外交的杠杆,向很多国家施压。很多专家认为,如果对中国市场关上大门,韩国经济就会摇摇欲坠,那么中国就可以更轻易地驯服韩国。
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韩国经济正在学习如何在降低对中国市场依赖度的情况下生存下来。世界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全光宇说:“近期的贸易逆差是旨在摆脱持续20年的中国依赖症的一种成长之痛,但在体质改善后,我们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面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