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12強賽/打線出爐!陳傑憲重返先發 帶領中華隊挑戰3大賽首冠

王義川遞補不分區立委 交通粉專列5事酸「豐功偉業」惹人嫌

懶人包/好市多黑色購物週Day 1!黑五精選3C家電特價 85吋電視砍2萬8 還有神祕隱藏版

中職/打擊率不是一切 張育成回台後成績單其實很亮眼

張育成是帶著球迷滿滿的期待回台參加中職選秀,他加入悍將之後已出賽21場,由於打擊率只有0.229,不少球迷就認為他的表現不符合預期,但有這樣的想法的人可能在棒球觀念上有點跟時代脫節了。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育成是帶著球迷滿滿的期待回台參加中職選秀,他加入悍將之後已出賽21場,由於打擊率只有0.229,不少球迷就認為他的表現不符合預期,但有這樣的想法的人可能在棒球觀念上有點跟時代脫節了。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育成季中以總值約新台幣9250萬元的天價合約加入富邦悍將,至今已出賽21場,累積70個打數,16支安打,打擊率0.229、打點14,全壘打4支、兩次盜壘成功。以打擊率來看,他的表現不僅僅遠低於聯盟平均的0.266,在悍將所有有打擊紀錄的球員中,也只能排在第17名。換算成月薪,悍將每個月要付他超過200萬新台幣,換來的卻是遠低於聯盟平均水準的打擊表現,富邦還真是虧大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恕我直言,如果你還認為打擊率是評斷打者表現的重要依據,那你對棒球的理解沒有與時俱進,還停留在二十幾年前那個獨尊打擊率的年代。

打擊率(batting average)是最古老的棒球數據之一,其概念在十九世紀中葉由被尊稱為「棒球之父」的運動記者和作家Henry Chadwick所發想,在職業運動萌芽期的1870年代,就已經被列入正式的棒球紀錄中,其後的一百多年,一直被認為是打者最重要的數據之一,「打擊王」的頭銜,也曾經是頂尖打者追求的最高榮譽。

打擊率顧名思義,就是一名打者站上打擊區(扣除保送、犧牲、妨礙打擊)可以打出安打的機率,計算方式也非常簡單(安打除以打數),連小學生都可以輕鬆算得出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有安打才有得分,有得分才能贏球,所以長久以來,打者的打擊率被認為是比「得分」、「打點」等需要靠隊友才能完成的數據更為重要,因為它更能反映一名球員真正的打擊實力。

美國職棒今年打數符合資格的球員中,只有10位球員打擊率是在3成以上,可見這個數據已不被特別重視。打擊王惠特打擊率高達.349,但大家更看重他的25轟。 美聯社
美國職棒今年打數符合資格的球員中,只有10位球員打擊率是在3成以上,可見這個數據已不被特別重視。打擊王惠特打擊率高達.349,但大家更看重他的25轟。 美聯社

但是這樣的觀念,因為賽伯計量學(sabermetrics,即棒球統計學)的出現,早在90年代末期、2000年初期左右就被挑戰,當時一些熱衷於研究棒球數據的統計專家發現,打擊率雖然不是沒有參考價值,但打擊率將短程安打和長打一併計算並不合理,而且排除了打擊能力中一個重要的面向:保送。也因此,賽伯計量學的信奉者認為,相較於打擊率,納入保送的「上壘率」(on-base percentage,OBP)或是將「上壘率」和「長打率」(slugging percentage)相加起來的統合數據OPS(中職官網譯為「整體攻擊指數」),與球隊的得分能力更為相關,如果要用來評斷打者對於球隊的貢獻,上壘率和OPS,都是遠比打擊率更適合的選擇。

在當時,這樣的論點挑戰了「打擊率」的獨尊地位,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傳統派」的棒球人大力批評,但隨著財力拮据的奧克蘭運動家採用這樣的新式思維取得成功、球隊關鍵人物總管Billy Beane、助理總管Paul DePodesta屏棄傳統數據、擁抱上壘率和其他新式進階數據的故事被公開(2003年出版了影響深遠的《Moneyball》、2011年翻拍成電影《魔球》) ,越來越多球隊了解傳統數據(包括打擊率)和思維的侷限和偏誤。到現在,每一支大聯盟球隊都有規模相當的數據部門,棒球統計學不僅僅早已是顯學,各式更新穎的進階數據更是推陳出新,鑽研最深入的球迷會認為打者的上壘率、OPS已經不夠看,而是應該看由更複雜公式算出的加權上壘率(wOBA)、標準化加權得分創造值(wRC+),投手則除了傳統的防禦率之外,還應該看每局被上壘率(WHIP)、獨立防禦率(FIP)、互動技能防禦率(Skill-interactive ERA,SIERA)等等,才能進一步了解投手的真實能力。

傳統數據早就無法呈現球員的真實表現,也難以滿足球迷知的需求,各式進階數據應運而生,也更具有參考價值。 擷圖自FanGraphs網站
傳統數據早就無法呈現球員的真實表現,也難以滿足球迷知的需求,各式進階數據應運而生,也更具有參考價值。 擷圖自FanGraphs網站

可以這麼說,過去二十幾年,對於棒球數據的理解和應用,在大聯盟發生了「典範轉移」,各式進階數據已經取代傳統數據成為主流,而這樣的轉換,並不僅發生在球團內部的管理階層,而是經由聯盟本身的向外推廣,讓多數的球迷也開始接受新的思維。硬體上,早在2006年,大聯盟就在每一座球場安裝棒球追蹤系統PITCHf/x,記錄投手投出的球的速度和變化幅度,資料同步更新於官網的即時戰況,不僅僅讓螢幕前的觀眾有更多討論話題,也為深度的數據分析提供素材。

2017年,新一代的追蹤系統Statcast取代PITCHf/x,追蹤的內容更為全面,舉凡野手的防守站位、跑動距離、傳球速度,打者的擊球初速、跑壘跑速,以及投手球路的轉速,都能夠被測量。而有了這些數據,投手的投球、打者的擊球品質也可以被量化,「預期打擊率」(xBA)、「預期上壘率」(xOBP)等全新的數據也因而誕生,而且這些數據完全公開在大聯盟官網,球迷隨時都可以取用。有這麼多資訊可以參考和分析,傳統數據如打擊率、打點、得分,還有多大的參考價值,不需多言。而在球賽現場大螢幕的呈現,許多球隊也跟上了的時代,不僅大多都有即時的擊球初速資訊和其他進階數據,過去慣例將打擊率放在先發打線旁作為主要數據,也已經有不少球隊改成以OPS顯示。打擊率作為最古老、最傳統的進攻數據,並不會真的從大眾的視野消失,但不管是從職業球團評估球員的角度,還是從大眾觀看棒球的體驗上,它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

把焦點從大聯盟轉回中華職棒,完全可以理解中職在硬體上,現階段還沒有辦法作到如大聯盟一樣,在每個球場安裝如Statcast般的精準追蹤系統,但在觀念的推廣上,中職從聯盟到各隊球團,都可以做得更多。中職官網的紀錄查詢可以考慮提供更多新式數據的項目,球場中的大螢幕,除了提供球員應援歌詞讓大家可以跟上加油的節奏,如果能增加打者本季的上壘率或OPS等資訊,對於球迷的觀賽經驗也有一定的幫助。而轉播單位的字卡,也可以考慮將部份畫面的主數據從打擊率換成其他入門款的進階數據(如上壘率或OPS),或許能讓更多球迷跳脫「打擊率最為重要」的思考。

張育成的選球好、長打多,只看打擊率是不知道他的厲害。 影片來源:博斯體育台 YouTube官方頻道

那麼,張育成到目前為止的進階數據是如何?上壘率(0.402)、長打率(0.443)、OPS(0.845)、加權上壘率wOBA(0.379)都是聯盟頂尖的水準,而他目前70個打數就打出4支全壘打,平均每17.5個打數能打出一隻全壘打,比全壘打排行榜第三名、打出17轟的林安可(18.06 AB/HR)來得好,與排名第二、20轟的吉力吉撈·鞏冠(16.55 AB/HR)也相差不多,長打火力並沒有讓人失望。或許對於期待他能立刻打出MVP等級成績的球迷來說,這樣還不夠好,但如果只是因為打擊率只有0.229,就以為張育成打得有夠爛,那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想法有所改變。

中華職棒 吉力吉撈 富邦悍將 張育成 林安可 棒球專欄

相關新聞

河村勇輝G聯盟大發神威 為亞洲球員打出希望

日本172公分後衛河村勇輝被灰熊下放到G聯盟(NBA發展聯盟)打了兩場比賽,場均11分、13助攻,投籃和三分命中率並不理想,但河村控球、組織、突破、創造空間能力揮灑自如,讓人印象深刻,在G聯盟打出一番

隊史最貴中鋒歸隊助陣 亞歷山大的MVP之路喜獲後援

上季例行賽西區第一的奧克拉荷馬雷霆在今年球季同樣是備受看好的球隊之一,但是隨著陣中傷兵潮陸續湧現,本該是今年補強有感的內線輪值卻在連霍姆葛倫(Chet Holmgren)都倒下至少得缺席八周後,球隊嚴

12強賽/全壘打成中華隊贏球要素 朱育賢能否發威很關鍵

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的複賽將於今日上午11點正式開打,中華隊首場比賽要對上南美洲棒球強權委內瑞拉,由於複賽是沒有休兵日的4連戰,投手調度是最大的困難點,而且在短期賽中先搶勝也相當重要,如果在前2戰都取

NBA開季五大驚奇球員 「人體吸塵器」丹尼爾斯最亮眼

本季的NBA有沒有讓你覺得很不一樣?開季成績最好的居然是騎士?勇士在放走K湯後居然打得更好?公鹿、七六人和獨行俠是在爛幾點鐘的?開季的頭一個月,我們看到NBA近年來罕見的版圖變化。我來盤點一下讓人驚豔

12強賽/不再只有「敗者的美談」 台灣棒球寫下歷史時刻

曾帶領西鐵獅創下三連霸,頗受栗山英樹推崇的日職傳奇教練三原脩,有過這麼一段名言:「敗者只會留下美談,勝者才能寫下歷史。大眾雖然喜歡美談,但是真正創造歷史的是德川家。」三原用這段話,指出「勝利」這件事情

誰簽誰倒楣 為什麼布萊格曼不值得頂薪合約?

當全聯盟都在為自由市場的最大魚索托(Juan Soto)著迷,盤算著要端出什麼樣等級的合約時,太空人明星三壘手布萊格曼(Alex Bregman)也悄悄加入30支球團的討論中,這位曾為球隊帶來兩座世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