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 ESG 永續轉型最大拼圖/優織隆減碳 鳳梨葉造衣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紡織服裝業碳排量占全球總碳排的10%,僅次石化業。減碳趨勢下,各國紡織產業鏈都感受到永續轉型的急迫性。於1988年創立,從事毛衣、針織成衣外銷的「優織隆」也不例外。
「Walmart、Costco這些大企業都要它的供應鏈『綠化』。」優織隆執行副總謝煥麒說,「老實講,早期我們是應客戶需求,被迫往永續方向走;但在執行過程中,我們就在想,既然都要改變,何不真心思考怎麼做?」
受訪當下,謝煥麒穿著優織隆製作的T恤,上頭印著一個由右到左呈藍、紅漸層的條紋圖樣,「這是台灣1850年到2023年的氣溫變化。」顏色愈紅、氣溫愈高,而左邊接近2023年的區域紅得發黑,高溫問題一目了然。
把永續穿在身上
圖案構想引自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ShowYourStripes」網站,網站供CC4.0開源使用。謝煥麒說,T恤目前不對外販賣,將只給台灣循環經濟的倡議者穿著,以呼應「循環台灣基金會」和環保署在COP26倡議、用循環經濟減緩氣候危機的「CC4CC(Accelerating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理念。
衣服還有另一個巧思:含有10%的鳳梨葉纖維。「把永續穿在身上。」謝煥麒自豪地說,這正是優織隆和上下游夥伴近年開始應用的永續材料。
謝煥麒認為,永續轉型不能只是被動地被人推著走,優織隆2021年成立永續品牌「EVOPURE+」,應用回收牡蠣殼、回收寶特瓶或廢棄尼龍絲等再製纖維,他也持續地思考如何找出更有「台灣特色」的在地紡織原料。
因緣際會之下,謝煥麒透過合作廠商「弘揚織品」,發現位於高雄的「綠冠有機農場」早在2018年就和「同正興業」投入開發鳳梨葉纖維,只是產量和設計量能還不穩定,尚未受到外界關注。幾家廠商決定組成「鳳梨葉纖維產銷合作聯盟」,而優織隆主要負責鳳梨紗織品衣物的設計和行銷。
原來,在甜美多汁的鳳梨果肉下方,長著數十片長度約80公分的鳳梨葉。每生產一公噸鳳梨,平均會產生1.45公噸的鳳梨葉。這些葉子過去被當成廢棄物焚燒處理,如今可抽取纖維供紡織用;與棉花、亞麻等紡織經濟作物相比,鳳梨葉纖維是鳳梨作物的副產物,不會額外增加碳排。優織隆今年2月也完成ISO14067碳足跡查證、一公斤鳳梨葉碳足跡為0.784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約為亞麻的十分之一、棉花的四分之一。
堅持用本土材料
台灣鳳梨葉還有「獨門優勢」:農產品產銷履歷,可迅速確認葉子來源。為了避免永續材質魚目混珠,品牌客戶都會再三確認源頭,「溯源很重要!」謝煥麒說。
雖然持續研發鳳梨葉纖維織品,優織隆目前95%營收仍來自「代工」老本行。客戶考量成本是必然,但謝煥麒不希望「成本」占據工作全部,開發永續材料成為實踐理念的新動力。
要擴大應用規模,取纖比例及纖維細緻度是關鍵。每100公克鳳梨葉僅可取出1公克纖維;衣服添加鳳梨葉纖維比例逐年提升,但目前約為20%。
謝煥麒把挑戰視為機會。例如:俗稱金鑽鳳梨的「台農17號」在台種植面積最廣,也是優織隆向農會收購鳳梨葉纖維的主要來源。「台灣農業技術一直發展,現在改良到台農23號,果肉更甜、纖維更細。」謝煥麒說,這有利未來紡織應用,「要循環,就得從不同產業找生路」。
征戰紡織設計展
優織隆還積極帶著鳳梨葉纖維征戰國內外設計獎和紡織展,今年4月在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IF設計獎中獲獎。謝煥麒說,包括戶外運動品牌Patagonia在內的國際廠商,都陸續來洽詢鳳梨葉纖維應用,優織隆正著手準備纖維強度、布料張力、環保認證等資料,以供品牌方參考。
外國鳳梨種植者也注意到優織隆。印度、菲律賓、越南、肯亞等七國業者陸續把自家纖維寄給優織隆參考。謝煥麒說,目前只打算使用台灣鳳梨葉,但他把外國纖維送往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檢驗,希望了解台灣與他國差異,也為纖維特性和收購規範建立標準。
致力推廣循環經濟的「循環台灣基金會」設有線上資料庫搜集國內循環案例,優織隆也名列其中。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說,循環紡織兩大原料為回收料和生質料,優織隆善用農業廢棄物,是很好的生質料來源。
陳惠琳提到,台灣一直是紡織品出口大國,更占有全球七成回收塑膠纖維市場,若台灣投入綠色設計、確立再生料應用規範等等,就有機會成為新標準的制定者。
「未來不只拚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還可以是Circular in Taiwan(台灣循環),或台灣公司在國外投入循環事業、打出名號的Circular by Taiwan(台灣循環)。」陳惠琳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