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成中國後院」
2013年10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先是亞太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後有東協峰會,繼之是東亞峰會、「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會議,—這些天,亞太地區成為國際外交舞台上最活躍地區之一,而被公認為該地區最大競爭對手的美中兩國在這一舞台上的表現截然不同—北京顯得信心滿滿,先聲奪人;深受內政困擾的華盛頓則力不從心,明顯處於守勢。德語媒體相信,亞太地區已然成為北京的「後院」。
10月11日一期《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署名文章這樣寫道:
「北京目前在各國領導人聚會時佔有強勢地位。在亞太領導人會議上,中國主席習近平使所有其他與會者黯然失色,甚至那位頗為自負、但矮了10釐米的俄羅斯總統普丁也不例外。本可以與習平起平坐的歐巴馬因國內預算危機而取消了與會安排。
「美國總統的缺席可圈可點。即使缺席之舉可以理解,但對亞洲國家而言,它發出的是對東方世界缺乏興趣這麼一個訊號。再者,華盛頓所發生的事情使工業國家模式繼續掉價。在新興國家看來,政府和國會之間的齟齬是西方制度自我封鎖以及它難以應對動蕩時代的明證。
「中國乘虛而入。它不僅向世界輸出更多商品和資本,而且也輸出更多觀念。在非洲和南美,對威權統治和國家調控市場經濟的那種中國式結合模式的崇拜者大有人在。而要是北京還提供大筆資金,人們的好感則更是成倍增加。」
文章指出,從目前情況看,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尚有能力抵擋中國,但在經濟上,美國已經明顯處於下風:
「自歐巴馬宣佈太平洋地區享有戰略優先地位以來,華盛頓在軍事和政治上尚能一搏。由於中國咄咄逼人的態勢以及北韓之令人難以捉摸,許多國家貼近了美國。 「美國在日本、韓國和澳洲驻军,向台灣提供武器。但在經濟上,美國幾乎已無法在中國的這個後院較勁兒。雖然它同韓國簽署了自貿協議,並致力於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TP)擴展為世界上最大的自貿聯盟,但是,第一,北京插上了一腳,也想加入;第二,北京同東協已簽有自貿協議;其三,北京正同日韓兩國進行類似談判。本幣互換協定已經簽署,而且,人民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家。」
文章接著以日本為例確認,中國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而在這一進取姿態面前,美國以及歐洲均顯出「徒喚奈何」之貌:
「北京在東協以及包括石油輸出國俄羅斯在內的其餘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亦大幅增加。而若沒有中國購買原料,甚至是西方色彩濃厚的澳洲也无法繼續生存。
「以此觀之,人們從今天的亞洲就可以揣摩到世界明天的秩序:中國將是第一小提琴手。還有一點十分清楚:歐洲將不會有任何發言權。」
自我解構
當天的《南德意志報》上一篇署名文章也相信,歐巴馬缺席本屆亞太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無異於美國「自我解構」,讓北京佔盡好處:
「在制度競爭之外,美國的虛脫強化了許多國家的疑慮,它們雖不懷疑美國在亞洲想有作為,但逐漸懷疑美國是否還有相應的能力。很多國家不禁自問,在預算政策上不負責任、國際國內政治上恍恍惚惚的華盛頓作出的聯盟許諾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
「亞洲人對美國在地區努力的持久性持懷疑態度,這並不新鮮,這種懷疑態度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新鮮的是,這個世界上資格最老、實力最強的民主制度就在同樣的國家眼前如此公開自我解構。……中國不能在該地區擊敗美國,能夠做到這一點是美國自己。」
摘編:凝煉
責編:石濤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