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預視香港未來黑暗面 導演望港人覺醒
2016年4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十年》的世界裡,未來的香港似乎更悲切。有人認為,《十年》的出現是因為經歷佔中。不過,《十年》策劃人兼導演伍嘉良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電影構思早於2013年底已醞釀,是為了表達對香港前路的無力感,籍此令香港人反思。
伍嘉良在香港土生土長,跟不少香港人一樣也愛這片土地,但近幾年連番社會爭議,反高鐵丶國民教育丶政制改革丶免費電視發牌等風波,社會處於困局,前路走到瓶頸。他說,曾與不少街坊傾談,對於香港現狀,大家都無法釋懷。"但很有趣,當大家談到將來又會變得釋放,其實要想得遠些,探討將來是否可以鋪路。《十年》就是要拍給現在的香港人看,無論過去現在將來,很多歷史都在重演,以寫實手法接連歷史,讓人推敲。"
題材涉港獨恐襲 港核心價值受衝擊
伍嘉良與另外四名年輕導演,在沒有創作限制下,構想出五個短篇故事,探討香港核心價值之餘,劇情也來得坦蕩蕩。《浮瓜》講述中國政府為求在香港推行《國家安全法》,聯同建制陣營自編自導一場恐怖襲擊;《自焚者》提及港獨主義者自焚抗爭;《方言》中有對廣東話被淘汰的恐懼,《冬蟬》對保育意識作了探討。由伍嘉良執導的《本地蛋》,則承接另外四個故事的背景,設想十年後民眾盲從盲撐,下一代成為文革紅衛兵的可能。"觸及政治背景只是其中一個層面,事實上故事中也有很多人性選擇問題,我們沒有也抽離現實,以寫實去反映一個時代。"
《十年》去年在香港亞洲電影節首映,再到正式公映,雖然只曾在八間戲院上畫,但上映六周連場滿座,錄得超過300多萬港元票房,更一度擊敗同期上映的《星際大戰》。"觀眾有共鳴,自然有討論,大家過去幾年過度抑壓,只是我們願意將大家想法,坦白地在電影中描述,而原來這種坦白已很久沒有出現,其實很可悲。"
環時:《十年》是宣揚絕望 如思想病毒
電影贏得掌聲與肯定,就連香港立法會的建制派議員也要入場"觀摩",亦引起中國內地關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1月22日的社評,以"《十年》嚇唬香港社會,內地管不了"為題,直斥電影完全荒誕,所描繪的場景十年後不可能在香港出現。而導演們是宣揚絕望,是他們的任性,這個時候冒出來,帶給香港社會的害處很可能大過好處。更謂"希望300多萬票房表明它影響的只是香港小眾,而且那些港人尚存應有的分辨力和對'思想病毒'的抵抗力"。
對於批評,伍嘉良一笑置之,反而引用內文反諷批評,"希望香港人真的對這些思想病毒有抵抗力,憑良知作出判斷。"他慨嘆,在梁振英上任特首後,過去幾年一直採取排他對抗,衝擊港人核心價值,標籤反對聲音,"如果一個社會連坦白有勇氣都受脅逼,標籤也就是另類挑釁。"
香港大學校委會風波,以至銅鑼灣書局失蹤事件,更令港人憂慮會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伍嘉良認為,香港權貴旨在靠攏中國,未有瞭解香港核心價值,更以不合邏輯處理問題。如此下去,十年後的香港,各方面均只會逐步收窄。他坦言,創作《十年》就是不願見到電影中所描繪的情節,終有一日發生,用來提醒香港人抱有希望,"時勢愈惡,愈要覺醒。"他表示,會繼續把握尚存的創作自由,跟隨信念行事,不會噤聲。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