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爾文獻展 :「時髦大爺」老當益壯
卡塞爾文獻展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藝術展會之一,它以打破所有陳規形式而著稱。雖然已邁入花甲,不過依舊「時髦有型」,是一個前衛藝術和實驗藝術的盛會。歷年的展會上,許多狂野前衛、絕非主流、大膽甚至設計古怪的作品就此「出道」,借助這個平台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
反叛精神
卡塞爾文獻展最初的理念是挑戰主流,勇於探索。大膽、前衛的作品都可以在這個平台得到展示,用藝術闡述可持續性也是這個展覽的主題之一。法國藝術家皮埃爾‧於熱(Pierre Huyghe)2012年在卡塞爾公園展示的作品「人類」(Human)是鮮活的生命——一隻奔跑在園內的小狗(見圖)。
創意潛能
卡塞爾文獻展展出了許多大膽甚至古怪的設計。公園周圍也成了藝術家們展示作品的空間。這是藝術團體「搬家公司」(Haus-Rucker-Co)1977年的作品,它是一個巨型鋼質像框的雕塑作品。
抽象派的回歸
1955年7月15日,首屆卡塞爾文獻展開幕,這屆展會的風雲人物是亨利‧摩爾(Henry Moore),經歷過納粹時期的全面隔離,這位英國雕塑家對德國人來說頗為陌生。西德第一任總統特奧多爾‧豪斯( Theodor Heuss)對這名雕塑家的抽象人體雕塑驚嘆不已。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動態雕塑也深受公眾的歡迎。
新潮藝術
1968年的卡塞爾文獻展看點頗多,可謂是為文獻展打開知名度的一屆。奧地利行為派藝術家赫爾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狂野不羈、無限制級的暴力美學,藝術家克里斯托(Christo)的「大空氣包」都是十分吸睛而充滿爭議的作品。這屆展覽,尤其是美國波普藝術受到人們關注。波普藝術領袖安迪‧沃荷(Andy Warhol/圖)展出了他的系列作品,以普通生活為主題的藝術品,這在當時實屬創新。
發掘新人
1972年,第五屆卡塞爾文獻展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有創新性的展覽之一。不過當時人們的理念還不夠成熟,這場展覽被認為是一場醜聞:花費過高,展品晦澀難懂。策展人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引來陣陣惡評。人們批評他邀請美國超級寫實主義藝術家查克‧克勞斯(Chuck Close) 和杜安‧漢森(Duane Hanson)參展。而克勞斯正是在這個舞台亮相後揚名國際,受到全球藝術愛好者的追捧。圖為超寫實雕塑家漢森的裝置作品。
奇葩藝術?
美國藝術家瓦爾特‧德‧馬裡亞(Walter de Maria)1972年的參展作品已經受到爭議。第六屆的卡塞爾文獻展他再度重磅出擊:作品「垂直地千米」(The Vertical Earth Kilometer)這次引來了軒然大波。這個耗資巨大的藝術品最後留下的是這個毫不起眼的金屬圓片,它直徑只有5釐米。這個圓片其實是一個插入大地的黃銅柱的最頂端。許多一頭霧水的民眾完全不能理解這件含蓄作品的含義,發出了強烈的抗議之聲。
7000棵橡樹
出生在北威州的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在1977年卡塞爾文獻展展出的「蜂蜜泵」(Honey Pump )蘊含著深刻的政治含義:它像征著社會缺少精神食糧的現象。這件作品受到爭議。1982年,他創作的「7000棵橡樹」在國際上引起轟動。這件作品中,每一棵橡樹的旁邊都被放了一大塊花崗石磚。
露天藝術
1992年的文獻展展出了博羅夫斯基 (Jonathan Borofsky) 的露天雕塑作品「走向天空的人」(Man Walking to the Sky)。這個作品至今保留在卡塞爾。它位於市中心,當年這個大受歡迎的裝置藝術成了是文獻展的標誌。
首位女性
1997年,展覽誕生了第一位女性策站人——凱瑟琳‧戴維(Catherine David)。她並沒有受到輿論的影響,堅持己見,最終展覽訪客如潮,創下歷史紀錄,超過63萬名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愛好者趕來體驗這場視覺盛宴。展覽首次使用了網路平台。
1001個中國人
2007年,艾未未的作品現身卡塞爾。這是一件不同尋常而充滿詩意的作品,他帶來了1001名中國人一同前往德國參加展出。這個行為藝術叫做「童話」(Fairytale)。卡塞爾也是格林童話的誕生地。這些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中國人每天都會穿梭在卡塞爾的各個街道。他們的吃、住也是這件作品的一部分。
全球化藝術
參加第13屆文獻展的藝術家創下了歷史紀錄,近300名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受邀參展。藝術全球化也在作品得到體現。圖為墨西哥藝術家阿蓮達(Julieta Aranda)和俄羅斯藝術家維多克勒聯合創作的「時間/銀行」(Time/Bank)。
藝術之痕
卡塞爾文獻展每5年舉辦一屆。2012年的展會接待了逾83萬訪客。每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都不一樣,只有一件事是不變的:開幕之前,展覽的內容都是保密的。60年的歷史也給卡塞爾市留下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圖為義大利觀念藝術家佩諾內(Guiseppe Penone)的「觀念之石」(Idee di Pie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