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歷史:從問"那時候你在做什麼"開始
2011年11月9日該會主持、德國漢學家史蒂曼(Tilman Spengler)在開場白中指出,正視個人和群體的記憶,並在此基礎上看待歷史是連接中德兩國文化的共同話題。雖然德國前總理布蘭特40年前的華沙一跪顯示了官方正視歷史的態度,但德國真正開始正視第三帝國的歷史是從家裡的小孩向家長提出"那時候你在做什麼"的問題時開始的。
與會的中國媒體人長平說,自從89年以後,中國對普通大眾的教育採取了一種"去正義化"的教育。不討論價值,只討論效率問題。中國年輕一代完全接受了"天下烏鴉一般黑"的說法。於是媒體也採取了一種"去價值化"、"去正義化"、"去是非化"的隔岸觀火的看客心態。
"去是非化"回顧歷史
談到正視中國的歷史,文化大革命就成為了這一討論中不可避免的話題。長平指出,面對文革歷史,中國人有許多不同處理的方法,有很多人堅持一定要把自己知道的歷史真相告訴子女。但就普通大眾而言,確實存在"去是非化"的現象,缺乏對靈魂的討論,缺乏對良知、正義的追問。大眾會用輕巧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用舉辦像"知青無悔"這樣的活動來把自己從歷史責任中解脫出來。"父母們首先自己失去了考問良知的能力。所以如果孩子問,你在文革中都幹了些什麼?他們會說,我們在談戀愛。我們下鄉很苦,也很浪漫。把個人生命的情感色彩用來替代對政治、對歷史的嚴肅的反思。 "
參加討論的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教授金燕舉了自己作為家長的例子。當她向自己的孩子解釋文革歷史時,孩子也會充滿興趣的瞭解與文革有關的許多內容。但同時問題也隨之出現:孩子應該怎樣在學校裡就此作出解答?經常家長是給孩子解讀的這一套答案在學校裡就會被老師認為不合理,不合格。沒有辦法拿到應該得的分數。這給孩子造成了困惑,經常問家長:"到底我們要聽誰的?聽老師的,還是聽家長的。"在這種狀況下,金燕無法讓孩子撒謊,只能告訴孩子,如果你為了升學,你可以按照老師的標準答案。這個標準答案是完全統一的。只有這一個口徑,不能有多元的解讀。但是,你要知道,這不是真相,是被遮蔽掉的歷史。
在談起向孩子講歷史的經歷中,《炎黃春秋》總編吳思介紹說,他當過紅衛兵,還當過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並聽說當年納粹也干過這樣的事情,把青年送到農村去勞動。對他的這些經歷,27歲的女兒並不感興趣,因為她對掙錢特別的感興趣,所以他就只能把自己的讀者們當成女兒,向他們講述不得不說的事情。
吳思介紹說,中國有許多媒體都在越來越多的揭露文革時期的真相。官方並不是每次都予以壓制。另外,特別容易鬆動的領域就是網路,網上有非常多的,各種各樣的文章,多的讓讀者和審查者都看不過來。於是,如果有一個中國的孩子,對文革或者是對大躍進、反右運動感興趣,他經常能在網上看到這類的文章。但涉及 89、64的文章還屬於相當敏感並在網路上看不到的內容。
正視歷史,尊重歷史,反思歷史,以史為鑑
長平指出,人們應該首先做到正視歷史,尊重歷史,然後才談的上反思歷史,只有充分的反思之後,才能以史為鑑。而現在的中國在面對辛亥革命後的歷史時,還談不上已經進入了第一個,也就是正視歷史的階段。而正視歷史其實有許多模式:" 比如南非的'真相與和解'是一種模式。就是告訴真相,也許我會原諒。德國對東德歷史問題的處理更多傾向於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一種模式。我不認為中國人比其他人更不懂得怎麼原諒,我甚至認為由於中國文化,大家對特權階層其實多多少少有一種認可。就是說,你可以特殊化一點點,你可以多佔一點,但是你不能夠過分。在這種情況下,也許中國人比其他的民族更善於原諒。"
吳思認為,如果中國走類似於德國一樣,能夠尊重歷史真相的道路。社會中的許多元素都可以成為推進這一進程的動力,包括家長、媒體、知識分子、教師都能成為這種動力的一部分。"人心都有向善的力量和求真的力量,比如說媒體。誰願意滿篇登的都是假話呢?哪個父母願意騙孩子呢?如果不及利害關係的話,很多官員也會希望,比如他當父親,他肯定希望跟孩子說的是他所瞭解的,最準確的歷史。"
作者:任琛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