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在明年大選後或面臨挑戰
2015年7月1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馬英九總統今日完成任內第11次出訪,風塵僕僕返回台北。此行的目的地是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友邦多米尼加,海地和尼加拉瓜三國。去程並過境美國東岸波士頓,回程則過境洛杉磯。主要的目的不外鞏固台灣的邦交,特別是態度搖擺不定的尼加拉瓜。
馬英九總統此行接受多米尼加總統梅迪納(Danilo Medina Sanchez)的贈勳,並到該國國會發表演說。參加海地最高法院落成典禮,承諾全力協助海地地震後的重建。在尼加拉瓜,他不僅參觀當地台商的企業,還和該國總統奧爾特加((Daniel Ortega)進行工作會談。在美國停留期間則和美國學者和智庫做閉門討論。
"兩岸外交戰"
1971年聯合國正式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政府。從此,各國相繼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在外交戰場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也時有交鋒,雙方經常運用影響力、金錢和其他策略,互挖對方牆角。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漸茁壯,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從1971年的56個國家降到目前的22國。
民進黨執政期間高舉"烽火外交"企圖扭轉劣勢,反而讓中華民國從2000年到2008年間喪失9個邦交國,後來雖然爭取到3個新的邦交國,但實際上還是失去6個,使得台灣的外交遭遇極大的困難。
"馬肯定活路外交"
馬總統2008年上任以來,實行所謂的"活路外交",也就使所謂的"外交休兵",主張和大陸建立更緊密的雙邊互信關係,以"對話"替代"對抗"。在此基礎上和北京達成默契,雙方在外交上休兵,不再互挖牆腳,停止進行惡性競爭的"支票簿外交"。
此次的訪問中,馬總統也一再強調,他絕對不再施行所謂的"支票簿外交",而是訂出原則,堅持"目的正當、過程合法、執行有效"的方式,讓更多方案可以順利進行。馬總統表示不是不花錢、而是錢要花在刀口上。
事實上,自從馬總統執政以來,除了岡比亞在2013年11月和中華民國(台灣)斷交之外,並沒有其他國家和台灣斷交。而北京後來也沒有和岡比亞建交。台灣的邦交國數目便一直維持在22。
"雪崩式斷交? 骨牌效應?"
2016年台灣政權可能移轉,陳水扁任期內的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首先提出警告:中共可能因為不滿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為了懲罰民進黨政府而讓台灣在外交上失分。林中斌告訴德國之聲記者,"蔡英文當選後如果沒有調整好對兩岸政策的說法,極可能會引發雪崩式的斷交",而開第一炮的很可能是梵蒂岡。因為北京和梵蒂岡已經有了初步的接觸,而且目前的教宗應該很願意照顧大陸14億上帝的子民。而梵蒂岡在台灣的22個邦交國中,重量與眾不同,如果北京和梵蒂岡建交,對北京而言是外交加分。
林中斌稱,北京不見得會一下子斷光台灣所有的邦交國,而是每次2個,逐漸對蔡英文施加壓力。蔡英文如果因此調整她的兩岸政策到讓北京滿意的地步,雙方就可以再調整腳步。林中斌認為,習近平在處理好其國際和內政問題後,估計在2022年退職前,會希望兩岸有所進展。北京不會想要"雙輸",所以只要蔡英文肯調整,就不會出現雪崩式的斷交,不然後果難以想像。
"建立自信 不須有邦交國數目的迷思"
前副總統呂秀蓮也提出和林中斌類似的警告:如果蔡英文執政,台灣可能面臨斷交的骨牌效應。呂秀蓮因此具體提出"平行外交"的策略。呂秀蓮強調,"跟中國做朋友,也可以跟台灣做朋友!"簡言之,可以平行承認。陳水扁執政時的外交部長陳唐山卻不看好呂秀蓮的"平行外交",認為北京應該不會接受這樣的方案。
到底台灣需要幾個邦交國?陳唐山告訴德國之聲記者,"一個國家是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和其邦交國數目的多寡,其實沒有關係"。台灣人應該建立自己的信心,讓台灣2千3百萬人都認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才是重點。陳唐山批評馬英九總統,為所謂的"活路外交"以及沒有新的斷交國而感到沾沾自喜。陳唐山稱,大陸在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上一直不遺餘力。1600枚飛彈依然瞄準台灣,大陸只是暫時不動手,但從來就沒有放棄拿下台灣。
"不見得都想和中國建交"
"台灣智庫"執行長賴怡忠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稱,如果民進黨執政後,果真出現所謂的雪崩式的斷交潮,那只能說明馬英九政府在過去8年中沒有經營好和各邦交國的關係,導致短期間內發生這樣的情形,馬政府應該為此事負責。而且以台灣當今的國力,不一定無法獲得新的邦交國。賴認為,中國10多年來的作為顯示往往口惠而實不至,相對的,台灣在國際合作上,說到作到,資源一定到位,信用度比中國高。
賴怡忠還稱,中國目前在國際上的聲望和受歡迎度其實不如10年前。10年前,中國號稱和平崛起,不爭霸,和其他國家友善、和平交往。10年後,中國有崛起的中國夢,和其他國家相處、合作時,更明顯的主張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一些可能放棄台灣的國家,其實也不一定會想和中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