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使人更像狼?
2005年3月10日幾年前,手機簡訊還被看作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玩具;今天,手機簡訊成了日常交往的一個主要方式。現在的青少年也許不會再明白什麼叫「愛你在心口難開」-愛你在心,手機打開,發個簡訊不就完了嗎?!
刪你沒商量!
簡訊示愛的好處是:你可以扮酷,而不必擔心緊張得結巴把戲演砸了。在中國有一種熱門職業叫手機簡訊寫手,這些人的工作就是讓每個人都幽默風趣,妙語連珠,都成為調情高手。越來越多的人迷信手機簡訊,把它當成一個具有殺傷力的遠程愛情武器。人們也不必再為如何結束愛情而絞盡腦汁:發個簡訊說「不再愛你」,然後號碼刪除。(有一種殺傷力強大的電腦病毒叫「我愛你」,早晚會出現一種手機病毒叫做「不再愛你」。)
在青少年當中,手機簡訊經成為聯絡朋友、編織交往圈子的主要手段。青少年大都有一種強烈的本能,他們想隨時知道自己所屬的小圈子發生了什麼。有了手機簡訊,就可以眼睛盯著老師,手在桌子底下發送消息,就可以半夜裡躲在被窩裡與同伴商量約會。手機簡訊是一場青少年的陰謀政變,它剝奪了老師和家長攝政監護的權力。
據說在香港,如果你半年時間還沒有換過一次手機,那你就是古董了。正在舉行的漢諾威Cebit展上走一遭,你就會看到:手機的發展趨勢就是讓你24小時淹沒在訊息構成的虛擬世界中-聲音、文字、圖像,並且成為網路的一個無線終端。一機在手,你自己也成了一個可以被親友、同事和熟人隨時訪問的伺服器。這件事的結果,已經被一部叫做「手機」的電影演繹得淋漓盡致。
手機正在成為個人管理社會關係的主要工具,一個手機地址簿文件就是一張個人社會關係網。手機地址簿就是一種私密關係的收藏網。交換手機號碼還只是互相致敬,登記地址簿才是一種特權分配-上了誰的地址簿,你就成了誰的圈內人。以前,這種「隨時線上」的狀態還是QQ族和MSN族的專利,如今有了與網路融為一體的手機,人的社會生活就達到了「隨時而且隨地線上」的境界。與此相應,就是「下線」成為了一種社會放逐,一種社會懲罰。就如上述所說,情侶分手時,改採取的社會儀式往往就是將對方從手機SIM卡中徹底刪除。以前男女關係結束時,人們說的是「我把他或她給甩了」,現在則是「我把他或她給刪了」。被甩了,至少還有一種包袱的份量;被刪了,則變成了虛無。
手機,濃縮一生的小盒子
手機已經不僅僅是用來打電話和發簡訊,這是手機的發展趨勢。頻寬和容量的成本越來越低,手機具有了越來越多的多媒體和訊息處理功能。這樣的結果,便是社會交往的數字媒介化-朋友就是一串字符,一組數字化圖片,一段數字化錄像。諾基亞最近發布了一個叫做「Lifeblog」的手機軟體,它能將手機接送的所有簡訊、圖像和錄像自動存檔。這樣,手機就變成了一個終身日記,一種收藏了你一生社會交往的記憶百寶盒。想想那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畫面:一位鬢發斑白的老婦臨終前顫抖著手裡的一個被稱作「手機」的塑料小盒子說-「這就是我的一生。」不是戲言:已經有人開發出了給陪葬入棺的「冥間手機」,其技術訣竅是電池壽命特別長。
就是這樣,手機正在悄悄變成我們的終身夥伴,我們通過它與別人交往,瞭解世界,記錄世界,游戲消遣,聲色犬馬。有社會學研究者已經觀察到,很多現代人都已經患上了手機上癮症-早上起床的第一個先碰的就是手機,睡覺前最後告別的也是手機,即使不需要打電話或發簡訊,也下意識地把手機在手中來回擺弄。瑞士移動通訊公司的一項調查發現,在經過該公司網路進行的手機對手機通話中,有三分之二的通話是至少有一方手頭就有一部有線固定電話。有線電話聯接的是兩個地點,而手機是聯接的是兩個人。有線電話需要轉接,而且也不能保證一撥就找到想找的人,而手機則通常排除了第三者介入的可能。
介入生活越來越深的手機本身也越來越帶有了生命的特性,你只要看看年輕人對手機寵物般的愛護就會明白這一點。手機的彩屏和鈴聲下載已經成為一項紅火的生意,也許用不了多久,個性化設計的手機時代就會到來。
沒有手機的電影就是老電影
從今年年底開始,在美國出售的手機將必須帶有定位功能,即手機要配有能處理全球定位系統訊號的晶片,以便通過導航衛星來確定手機的地理位置。這一規定的初衷是保證手機報警時,警方能迅速準確地確定報警人的位置。但是,這一功能將使手機對社會交往模式產生更深刻的影響:預約和計劃將大量被省略,因為你可以隨時知道你的交往圈內人的地理位置。
其實,即使沒有這一定位功能,現在青年人的交往行為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有了手機,手表已經多餘,因為你隨時隨地知道你的朋友在哪裡,約會中焦急地看表也正在變為老電影中的經典鏡頭。
手機更適合於狼?
手機使我們生活在一切交往都即時化進行的虛幻之中。交往技術條件上的便利一方面使人們聯繫得更密切,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們退縮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這就是通訊革命帶來的悖論-理論上我們具有了無限的交際可能,但是我們的交際範圍仍然小圈子化甚至更加具有排他性。
社會學家把這一現象稱為社會生活的「巴爾乾化」。手機為我們製造了一個移動的共同體肥皂泡。在這個大泡泡中,我們都生活在個人空間越來越狹窄的小團體裡,就像一個個散落隔絕的孤島;小團體之間界限分明,如果不是互相敵視,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在這個小團體裡,成員之間聯繫得如此緊密,互相之間瞭解得如此清楚,以至於進一步交流成為了一種多餘。你雖然因為有了手機而時刻處於可聽可視狀態,但是你越來越會發現別人對你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了。
一位網路交際行為的研究者說,「巴爾乾化」是網路的必然結果,因為它符合獸類的本性。那麼日益融合進網路的手機呢,助長了我們身上的「獸性」?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