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10 Steuerdaten Berlin
2010年2月3日根據《德國金融時報》的報導,這是一張包含13萬條數據的光碟,其主人顯然是英國匯豐銀行的一名37歲訊息技術專家。其中有1300條記錄是關於德國偷稅漏稅者的,涉及的偷逃稅款可能高達1億歐元。對方願意向德國聯邦財政部出售這份光碟,報價250萬歐元。這是一個棘手的事情:政府如果購買偷來的東西,是否會變成窩贓者?或者政府應該購買這些數據,以保障那些誠實納稅者的權益?
自從有人提出要向德國有關當局出售據說記錄了高達1500名德國逃稅者訊息的這份光碟後,"道德"這個詞再次成為了德國政治討論中的一個熱門詞匯。一個政府是否可以購買顯然是偷來的訊息,然後再把這些訊息用來作為打擊刑事犯罪的證據?還是說,政府這樣做的話自己就變成了訊息犯罪中的窩贓者?德國總理梅克爾本周一對此發表意見:
"正如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我也支持打擊偷稅漏稅的行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盡一切努力,獲得這些數據。必須為此展開談判,以找到切實的方法。但是就目標而言,如果這些數據確實意義重大的話,我們就必須得到它們。"
這一觀點得到了德國最有名的稅務稽查員、德國稅務工會主席昂德拉澤克無條件的支持:"我認為政府必須買下(這些數據)。這並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樣是窩贓,而是關於刑事犯罪的訊息,在本案中是涉及到1500名犯罪分子的訊息。如果不獲得這些數據,那才是一種犯罪。至於要為此付錢,這是另一回事了。但是必須獲得這些數據。"
據《德國金融時報》報導,這些數據來自於英國匯豐銀行的計算機。37歲的訊息技術專家赫爾韋‧法爾奇亞尼是整起事件的幕後策劃者。他去年8月份就曾經嘗試和法國有關部門做一筆類似的買賣。據法國方面表示,當時他兜售的是來自全球各地的13萬條客戶數據。但相關銀行則稱只有10個客戶的訊息被盜。第一次抽查檢驗的結果顯示,如果政府獲得這些數據的話,可能可以追回高達1億歐元的稅款。
但是不管購買這些數據能夠抓住10個還是13萬個偷稅者,德國聯邦數據保護專員彼得‧沙爾堅持認為,這根本就是在玩火,"最後導致的結果是,全世界所有地方都有人大量盜竊數據,然後其中大部分都被標價出售。比如我完全可以想像,有人突然想到這麼個主意,把那些違反波蘭法律在德國工作的波蘭婦女的數據交給波蘭刑事偵緝機關。至於中國異議人士更是如此,他們必須確信,在德國伺服器的數據是安全的,不會被賣給中國當局。這種數據販子簡直是寡廉鮮恥。"
沙爾進一步表示,販賣數據的生意不應得到支持,而應加以打擊。他強調,必須用法制手段對付偷稅行為。符合法制精神的做法應該是,繼續推進與瑞士正在舉行的雙重徴税協定。其中應該就交換秘密銀行數據達成明確的規定。2009年3月,在受到巨大的國際壓力之後,瑞士放鬆了銀行保密方面的規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當時威脅稱,要把瑞士放在"逃稅天堂"的黑名單上。這才讓瑞士人作出了妥協。
柏林的財政委員烏爾裡希‧努斯鮑姆認為,不僅鄰國瑞士應該承擔義務。德國也必須在打擊偷稅行為方面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他表示,聯邦政府應該為此建立一個總體性的操作流程,特別是在有關瑞士的問題上。
早在2008年,德國就為了偷稅問題展開了為時數周的討論。當時有人向聯邦刑事局出售偷來的,有關德國偷稅者在列支敦士登的數據,價格是500萬歐元。目前的事件也會和列支敦士登偷稅醜聞一樣得到解決,但只需要支付一半的價格。
不過,國家是不是真的成了窩贓犯呢?聯邦數據保護專家沙爾對此顯得比較克制,"不,這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窩贓犯,我不會這樣說。因為國家並沒有以不法手段獲得錢財。但是國家支持了窩贓行為,已經非常接近於犯罪事實了。我想,法制國家應該小心提防,不要把自己置於離非法行為如此之近的地步。"
作者:Richard Fuchs/石濤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