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許仍有周轉餘地」
2014年8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二,廈門市中級法院判處一名德國人死刑。36歲的菲利浦(Philipp B.)被指控於2010年在廈門街頭用刀斧殺死了他的前女友和情敵。這是1949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起德國人被判處死刑。德語媒體對此持續關注。《明鏡周刊》線上版就此寫道:
"菲利浦可以上訴,但目前還不清楚他要對死刑判決作出怎樣的反應。他的律師說,被告人現在非常消極。"
"這起案件本身,應該說沒有什麼疑點:菲利浦在大街上殺死了前女友以及後者的現男友。現場有很多目擊證人,庭審時菲利浦也對他的行為表示了後悔。"
《明鏡》引述中國刑法學專家皮藝軍的話稱,外國人在中國因販毒以外的罪名被判死刑,這還是第一次。文章指出,"以往毒販不論是何種國籍,一旦被判死刑,通常會在幾個月內迅速執行。因此按照以往經驗,這次死刑判決很有可能也會被執行。文章繼續引用皮藝軍的觀點稱:即便上訴到高級別的司法機關,此案也不太會改判。"
但是文章到此忽然話鋒一轉,指出此案如果通過外交斡旋,興許仍有周轉餘地。"德國外交部已經表態將盡全力阻止此次死刑被執行。文章寫道,兩年多來,外交層面上德國一直在努力關注此案。法學專家皮藝軍也指出,政治以及外交上的壓力興許對此會有幫助。"《明鏡》引述皮藝軍稱,此案受害者並非中國人,因此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會是重要因素。
周五的《斯圖加特報》則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網路封鎖與審查機制。該報寫道:
"在德國,如果有人在推特上發帖稱,總理梅克爾在柏林買了一根香腸,這條消息的效應,至多就是柏林的香腸賣得稍微好一點,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但在中國情況就不同了,大量的自動過濾器和人工審查員在網路上刪除大量的不受歡迎的評論,必要時還能直接阻止發帖。日前,美國加州大學以及哈佛大學開展了一項大型研究,探究中國網路審查的運作方式。研究發現,有關公眾抗議活動的訊息是最容易被過濾、刪除的內容。此外,批評政府的內容也常被過濾,但比起有關抗議的內容,還是稍微要好一些。研究者指出,北京當局將這些批評言論視作民意的釋放渠道以及風向標。"
這項研究成果日前刊登在了《科學》雜誌上。《斯圖加特報》還寫道:"習近平吃什麼,也能成為敏感內容。文章指出,一方面這事關習近平,另一方面,這也能引起全國上下的廚師緊跟潮流--就好比之前習近平吃包子全國風靡一樣。"
摘編:文山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