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破裂的泡沫
2014年3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毛澤東時代,人們為"住"不需花錢。但鄧小平開始了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住房也私有化了。國家出售直到那時原本不需付租金的住房,誰當時有些錢,投資了每平方米約300元的公寓,用今天的眼光看可就發了:今天北京住房每平方米平均價位在36000元左右,約合4000歐元。30年內,增值100倍。
現在北京房價的水準,最多讓多年前買下房產的人還能高興幾分。普通收入階層想在北京市內買套公寓,難度堪比上青天。一套房差不多是50年的薪水!因此,很多年輕人住在父母家裡,無法搬出去獨立生活。從外地到北京碰運氣的,尤其那些剛開始工作的,只能合租一套條件簡陋的房子,有時甚至幾個人合租一間房。有時客廳也要放進床鋪,床鋪之間用布簾隔開。而那些在報酬差的服務場館工作的人,比如在酒吧、餐廳或健身房,住的就更慘:他們往往幾個人擠在一間小屋裡,睡上下鋪。
一方住房奇缺,一方全盤空城
即便是鄉縣小城市也有很多問題。開發商在這些地方一座接一座地修築高樓,但誰來住,卻沒有考慮周全。因蓋起的都是豪華公寓,小地方普通收入階層根本無法問津。於是買房的多是些投機商,專等升值。有時賣主為盈利,等到房價上升之後再出售。這樣一來,全中國空樓林立的小區到處可見,也就不足為怪了。
政府面臨兩類全然不同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房價因投機商之故暴漲不止,工薪階層被擠到城郊以外的地方。
每平米售價等於10個月的薪水總和,這樣的房價,誰能買得起?男青年的處境特別窘:女人青睞有房的男人。
借債振興經濟
第二個問題是,建築行業抱著回報豐厚的期待,大宗貸款。但因不動產公司越來越難出手豪華住宅,期待的回報也就落空。這樣,呆帳成了銀行甩不掉的包袱。過去年間,建築業相對不錯地應對了這一狀況。國有銀行願意提供資金,即便建築找不到買主,建築業仍拉動了經濟增長。該行業因此而不斷壯大,無數就業崗位也因源源不斷的訂單而得到保障,因為與建築配套的領域,比如租賃起重機、水泥供貨商等緊緊掛靠在一起,俱榮俱損。建築業曾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推動力。現在西方觀察家擔心,借貸的資金能否償還。不能的話,會引發企業倒閉浪潮。然而,倒閉潮真會來臨嗎?
更讓中國政府擔心的,是老百姓因房產市場的泡沫而躁動不安。於是政府採取了各種旨在緩解市場的手段。
向行業發出警告
國有銀行開始謹慎對待向建築行業的貸款。以北京為例,一對夫婦以及個人擁有的房產不得超過兩套;購買新房時自備資金不得少於50%。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阻止負債購買房產的現象。其他城市也有類似推出政策。兩周前閉幕的人大會議上,中國總理李克強許諾向城市居民提供支付得起的廉價房。
不久前浙江興潤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破產之事,應看成是政治性措施,而不是西方媒體所預言的破產浪潮的開始。以往緊急時刻由國家出面償還債務,這回卻首次由市場全權負責企業的命運。這等於是向其他公司發出的預警令:如果不小心謹慎,同樣的運命也會向你們走來。不過,所有市場運作的參與者都心知肚明,國家之所以在興潤一案上這樣做,是因為不會發生海嘯級狂拋房產的現象,由此可以排除今年內房產泡沫破裂的可能。
作者簡介: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特約記者,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編譯:李魚
責編:張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